《小小手》教学设计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了解有关指印画的基本形式与技法。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
第1页/共9页
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能将压印的指纹添画、组合成有趣的形象,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受手指印画造型的乐趣,激发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指纹原形进行添画使指纹印形成一个新形象。
教学难点:压印指纹时蘸取适量的颜料进行压印形成指纹。
教学过程:
师生齐喊目标: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是最美小画家。
一、导入活动,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课件出示:一颗小树十个杈,部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
师:对,是一双默默无闻勤劳的小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语文课和美术课,有没有是关于手的内容?
生:有,一年级学过语文课《胖乎乎的小手》,一年级美术课《手形添画》。
第2页/共9页
出示图片。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手的内容,看看勤劳的双手今天能再给我们创造什么奇迹?揭示课题——《小小手》。
二、观察、尝试,感受新知。
1、玩一玩
首先,我们来玩一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同桌合作,三局两胜。)
(胜者举起胜利的右手。)
让我们再来演一演,跟随音乐做律动。(找两同学到台前展示,其他同学一起做)
揭示课题《小小手》。
2、演一演:
(1)请学生观察老师的手,老师的手可以变魔术,由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依次用一个指头作出毛毛虫爬的样子,两个指头变成小白兔,三个指头变成小花猫,四个指头变成小鸟,五个指头变成凶猛的老虎。
(2)师:老师的手会变魔术,同学们的小手会不会变魔术呢?
第3页/共9页
(3)找两位同学上台跟老师一起互动,全班边听音乐边做手指变变变的韵律操。
(此环节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感受到手指可以变成许多有趣的形象,为后面的指纹添画成新形象做铺垫。)
原来,我们的手指可以变成许多有趣的形象,我们的手指变变变,我们的手指真好玩。
3、看一看
指导学生观察小手指及指纹。
(1)提问;仔细看看你的小指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相互观察。
(3)小结:每个手指上都有指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
(4)学生在纸上尝试压印几个指纹。
(注意:手指蘸颜料要均匀,印的时候力度要适中,指纹印要清晰。)
(此环节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漂亮的小指纹)
4、学一学:
(1)引导学生们把小手放好,端正坐好,师演示小技法。
第4页/共9页
(2)技法一:指印造型,组合添画。
结合儿歌,示范指印画“平按法”的压印要领。
手指轻轻蘸颜色,
用点力气印一印,
然后拿笔画一画,
擦干手指换颜色,
色彩干净又美丽。
此环节教师还要示范手指蘸取颜料太浓、适中与太浅的效果。让学生对比体会压印时蘸取颜料浓淡适中的技巧。
小提示:水彩笔只要简单地添上几笔,就会变成有趣的形象。
(3)试一试:
小练习:根据老师的示范,学生尝试在纸上印一印,画一画。
“同一指纹可以添画成不同形象”这一提示语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使学生明白联想的多样性,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
第5页/共9页
水彩笔只要简单的画上几笔,就可以变成美丽的形象。
其他的小朋友觉得还有要完善的地方吗?小朋友们自由说并且上台添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它有点像什么?
(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发现:指印与各种形象间的形状关联:如小动物头部和身体、蔬菜瓜果的花瓣和叶子及生活物品可概括为指纹这一类似椭圆的视觉形象。)
(4)技法二:因形想象,添画组合。(有主题的添画组合)
以送拇指姑娘一幅孔雀指印画当作礼物为由,启发学生思考这种确定好形象,然后再来用指印的画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举手发言。(对学生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总结此类(有主题的添画组合)指印画的画法:
概括地抓住物体的特征
灵活地压印与组合
简单巧妙地添画造型
(5)小知识:压印的技法
第6页/共9页
除了用指头平压,还可以用手上的其它地方压印。
师示范分别用手指的侧面、指甲、手掌侧面、手指尖来压印,引导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效果。
5、赏一赏、猜一猜
欣赏指印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分别是什么形象?哪些是一个指头变成的形象,哪些是多个指头组合的形象。哪些是单色指纹形象,哪些是多色指纹的形象。
(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发现:指印与各种形象间的形状关联:如小动物头部和身体、蔬菜瓜果的花瓣和叶子及生活物品可概括为指纹这一类似椭圆的视觉形象。)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画一画:
(1)在手指上涂颜色,压压指纹并组合、添画成漂亮的图形。
(2)小提示:你是用一个指纹变呢,还是用几个指纹组合的呢?
(3)小要求:擦干手指换颜色,色彩干净又美丽。
2、大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画面的合理布置以及画面要保持干净整洁)
第7页/共9页
四、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评一评:
从美术或情感出发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1)自评: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画的是什么?用了几个指纹?单色还是多色?
(2)互评:你说说你最喜欢哪幅指印画?画面精彩之处在哪里?
小组长领到奖品后,回到组内一起评选最美的画,之后有秩序的上台贴在本小组内成员喜欢的画上。
(3)师评: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构图是否合理,压印组合是否灵活、添画是否巧妙来分析。
五、拓展延伸
欣赏几幅优秀的指印画及手指画作品,使学生用手作画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指印画,回去后同学们要继续大胆想象,巧妙组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指印画作品。
六、让学生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啥收获?交流一下吧!
第8页/共9页
好了,美丽的小画家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让我们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节课吧!
小小手,真能干,
十个指头本领大。
蘸蘸颜料印一印,
添添画画真有趣。
同学们,再见!
第9页/共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