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心概念教学的不同路径

来源:爱够旅游网
核心概念教学的不同路径

——从两堂“倍的认识”研究课辩起

主持人:陈洪杰

辩 课:魏学兰 张冬梅 魏瑞霞 李小玉 刘晓萍

顾亚龙 王海荣 王爱华 王静雅 徐 宁

整 理:刘晓萍 王静雅 徐 宁

一、教者说课

魏学兰(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本节课我定了三个目标:一、通过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含义。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操作和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一点是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通过对比、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学生摆的都用了老师的2个几根,从具体中抽象出2倍的概念。环节二,老师摆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摆,让学生体会用了几个4根,就是老师的几倍。环节三是一个小变式练习,通过为阳阳改错,体会一份数也就是标准的重要性。环节四,老师摆不同的几根,学生摆的是老师的几倍不变,深化学生的思维和对倍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最后提升到算一算,慢慢地说或算出“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模型。然后是在练习中巩固“倍”。最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找“倍”并初步认识“多倍”的问题。

陈洪杰:魏老师试图以操作活动,将倍的概念认识以及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问题都穿起来,让一个活动发挥多重教学效益,很有想法!

张冬梅(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这堂课的第一版是这样的:首先从同样多引入,然后是3倍、6倍关系。接着我追问:你是怎么从图上一眼看出刚才是3倍,现在是6倍的?学生有一个很粗浅的认识,圈出几份就是几倍。然后我提供一个变式:一份数不同,到底是2倍还是3倍?让学生关注一份数,圈几份不是随便圈的。之后和今天的一样:让学生猜红花的朵数,其实就是隐藏一份数。接着让学生感受变化,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让学生圈。最后安排练习。

后来一次在外上课,我发现已经学过倍的认识的学生,面对7朵紫花、56朵黄花求几倍的问题,都在7个7个地圈,没有一个孩子想到56里面包含8个7。学过倍之后,学生达到从形到数的抽象了吗?没有!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更多地帮助孩子实现从形到数的抽象。所以第一版,我让孩子摆圆片,只要求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但今天的要求是: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3倍。这样一变,准备学具非常麻烦,为什么我还是改过来了?我期待孩子们能摆出变式的东西,不一定是整整齐齐的,而是从标准模式中走出来,走出形的束缚。当然,后来孩子们摆了,可能受之前老师展现的图形的影响,都摆成整齐划一的。所以我在黑板上学生摆的图形上,打乱了圆片的位置,追问是不是还是3倍关系。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开始说“不对”,但之后静下心来,学生不用我提醒,就能从这么乱的图形中去数了,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了。我想,这才是倍的本质。

陈洪杰:我同意张老师对操作细节的改进!在有的倍的认识公开课中,有学生评价其他同学,会说“他没有圈好”“他没有摆整齐”,这样的话语恰恰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倍是从“关系”层面上定义的,不受形的影响。

张冬梅:所以,第二版我就改变了:从研究2倍开始,3个小动物的花都有2倍关系吗?有!因为他们都是2份。之后抛出问题:它们的花片不一样,为什么都是2倍关系?其实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要从不同中找相同。相同的是什么?红花是一份,蓝花是两份。正是这相同的东西才是倍的内涵,几倍就是包含了几个相同的一份数。这个环节正是孩子们对倍的认识的第一次转变。然后我保留了第一版中自己觉得精华的部分,几个来圈,猜一猜等。总之,我第二版的努力主要是指向帮助学生从形到数的提升。

二、百家争鸣

1.选择怎样的素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张冬梅:魏老师的课上有这样一道题:老师摆一个正方形,学生摆在下面的是4个三角形,学生摆的小棒数是老师的4倍,对吗?当时听到班上有很清晰很大声的回答:对!魏老师,您觉得产生这样一个场景的原因在哪里?

魏学兰:当时也有很多孩子小声说:不一定。其实在试讲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孩子的第一感觉就是三角形有4个,是4倍,他们只是考虑图形,没有考虑摆的小棒的根数。

张冬梅:既然试讲过程中已经发现,那么,你选择用正方形、三角形去表示这样的倍数,又让孩子们把图形转化成小棒的根数来思考,是否合适呢?

魏瑞霞(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这个问题我来解释。魏老师第一次备课时,从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出发,爸爸摘了几个苹果,妈妈摘的是他的多少倍,类似于今天张老师使用的红花、蓝花。出现了什么现象呢?比如说把两个苹果看成一份,让孩子们照样子2个2个地圈一圈。试讲时,我们发现孩子们不是发自内心地把这几个看成一份,而是老师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看成一份。后来研读教材,发现人教版教材中使用小棒摆图形。一个正方形4根小棒,孩子会很自然地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份,摆这样的2个、3个、4个正方形就很容易地看成两份、三份、四份。这样,孩子从心里接受了一份、两份、三份。正是基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我们才把学习素材改成了摆图形。这样促使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两个量之间的比较上,又可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倍”概念的本质属性。

李小玉(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我想问陈老师,第一个环节出示图形进行分类,孩子的认识只是局限在图形个数上,那么怎样从图形的个数上往根数上引导?如果你来设计这节课,你会怎么突破“倍”的本质?

陈洪杰:魏老师呈现多种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分类,这是一个小环节的概括,后面还有大环节的概括,这样的引入我很欣赏。但由图形个数到小棒根数,难度上可能是颠倒了,感知图形的个数比较简单。或许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整堂课只用图形的个数,不涉及根数。第二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棒,关注几根,或者用花片、圆片,关注几个。如果我设计这节课,我还是会用魏老师摆小棒的这些素材来教学,聚焦在根数上,同时注意学生具体是怎么摆的。比如,在第三个环节,学生对相同倍数出现不同的摆法时要展开,先让学生来说一说想法,然后追问其他学生看不看得懂?再追问不同的摆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不同摆法的联系当中,凸显“倍”的本质。

2.教材的处理:“乘法倍”还是“除法倍”?

刘晓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我觉得两堂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魏老师侧重的是“几个几”和倍的关系,而张老师侧重的是“一份数”和“份”的多少。现在的教材淡化了份数、一份数,我们都不敢说了,所以魏老师最初想用圈苹果来告诉孩子们一份数的概念,后来改成正方形,是考虑学生更容易把正方形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张老师引导孩子们圈一份来看成一个整体。面对教材,我们该如何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张冬梅:概念教学应该指向概念的本质与内涵,他强调的是概念意义的系统建构。所以我觉得说“份数”是没有问题的,你用份数去让孩子理解还是用几个几去理解,讲的都是一件事。

陈洪杰:人教版的“倍”在乘法的认识后面,苏教版是在除法的认识后面。定位于用乘法来理解和定位于用除法来理解,在教学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魏老师,您是怎么思考的?

魏学兰:其实备课期间,我们一直在“乘法倍”和“除法倍”之间摇摆不定。最初的教案设计是除法倍,魏学兰老师深入研读教参后,认为本节课注重的是倍和几个几的联系,所以今天一直在强调几个几。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基于孩子们对于乘法的认识,求“几个几是多少”能用乘法来解决,看到几个几能够联想到乘

法。所以到最后摆小棒的环节,不让他们摆了,而是让他们说。我感觉我们对几个几和倍的概念建立关系还是比较成功的。

顾亚龙(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其实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从乘法方面可以理解,从除法方面也能理解。所以我们不要过多纠缠于倍的认识是在乘法以后学,还是在除法以后学。这节课是概念课,最后用乘法算还是用除法算,我觉得没有很大问题,关键是概念课怎样去讲解。

3.概念教学要让学生说什么?怎么说?

张冬梅:魏老师的课上让学生说小棒数,有的学生说得很拗口。我觉得,概念课上,我们不要太在乎学生怎么说。很多时候,这堂课,老师很强调学生说,学生会说,他就对概念理解了吗?它即使说得不太规范,是否影响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我觉得,不管是用份数来做,还是用其他的,只要是指向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就不会错。

陈洪杰: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规范地说是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其实,不要太强调让学生一定用规范的话去表达,而是要注意学生对背后意义的掌握。注意!今天课上,如果是学生自己说出一份、两份、几个几,保留学生的话语甚至板书,但教师不要去抠字眼。

张冬梅:把概念说得很死板、很教条,像规范那样练,我一直是很反对的。但是在课堂上该说的要让学生说,说什么?辨析出概念的本质!“为什么上面一个正方形,下面四个三角形,就不是4倍”,“为什么小猫、小狗、小猪的花片不一样,仍然是2倍关系”,这些问题让他们放开说。我觉得这个说都是孩子们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去说。现炒现卖,这都是可以的。

陈洪杰:如果你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说出书上的概念,不要着急,把学生说的、作业纸上写的呈现出来,把课本上的也呈现出来,学生自己会发现课本上的话好在哪里。学生说得再啰嗦,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是有意义的。学生要走的是一段路,我们不要把这条路缩短。

魏瑞霞:我非常同意,小学数学的概念课,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堂课,它是关于“倍”的认识的起始课,它为以后学习分数、比等概念打下了基础。所以我还是支持孩子先自己说,他说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表达,学生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4.“1倍”要不要处理?怎么处理?

顾亚龙:今天引进“倍”,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我觉得“倍”深层上是“份”的另一种说法。三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我们可以说三根小棒为一份,还可以说三根小棒为一倍。由“份”到“倍”换了个说法,孩子理解起来也不抽象。他以后圈的时候,几个一圈就是几个一份。过去我们习惯几个一份地说,现在换成几个一倍。1份就是1倍,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我觉得着力点还是“1倍”,“1份”是个标准,理解了谁是一倍,才能承接到几倍。

魏瑞霞:“倍”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当中,说三根小棒看成“1份”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能不能单独地说这三根小棒就是“1倍”?

顾亚龙:“倍”是比出来的,“1倍”是谁和谁比?当两个量同样多时,下面的量是上面量的“1倍”,当一个量时,自己就是自己的“1倍”。后面们讲“增加几倍”和“增加到几倍”的时候,学生总是转不过弯来,就是对“1倍”包含不包含在里面不清楚。所以“1倍”这个概念是个基础,非常关键。

魏瑞霞:在备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是从“1倍”引入的,有的老师是从“几倍”引入的,顾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

顾亚龙:我觉得从“1倍”引入,还是从“几倍”引入,只是个人的思路不一样。但从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来讲,知道“1倍”,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添加,可以形成“多倍”。再往深层讲,就是前面讲的基于乘法来讲还是基于除法来讲了。把12根小棒3根分一份,一共能分成4份,其中的1份叫1倍,4份是1份的4倍,就是基于除法的。如果基于乘法,就是3根小棒为一份,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魏瑞霞:我们认为,“1倍”是一种特殊的倍。查阅各版本的教材,也发现均从“几倍”切入。同时,各版本教材的“乘法意义”也都是从“几个几”入手,在学生理解了“几个几”的意义后,再作为“乘法意义”的延伸和拓展来学习有关“1的乘法”和“0的乘法”。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从“几倍”引入。

顾亚龙:我觉得大家可以追问一个细节,张老师的课上有学生出现了“0倍”,为什么?“0倍”背后是学生从比多比少的方面去理解,同样多之后没了,没了才说是“0倍”,他理解的“倍”是多出来的部分。

王海荣(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是的!学生认为同样多就不存在倍数关系了,就是0倍。不过,不讲几个几,学生容易混乱,教材中不讲“份”,我也不讲份,细想一下张老师在课上讲“1份数”还是很好的,让我眼前一亮。

陈洪杰:顾老师的意思是用“份”支撑“倍”,用“1倍”支撑“多倍”。魏老师的意思是先以“几个几”支撑“多倍”,然后由一般到特殊理解“1倍”。理解不同、目标不同,教学设计的路径也不同。我觉得可以求同存异。另外,今天两节课都从“2倍”引入,但后面都有聚焦“1倍”或“1份”的环节,是不是也是殊途同归的体现?

5.如何让操作更有思维含量?

王爱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魏老师的课,开始的时候用课件呈现:老师摆一个三角形,亮亮摆了2个三角形,接着是菱形、六边形、五角星,这样出示,没有让学生看到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到后来孩子的语言上和思维上都有些混乱。

陈洪杰:如果聚焦小棒根数,怎么重建操作环节?

王爱华:我会让学生操作,用投影,老师先摆一个三角形,学生跟着摆。让学生能看出来,去关注小棒的根数而不是图形。同时,我会从1倍引入,孩子对比多比少、同样多的理解已经很深入,它和它同样多,它就是它的1倍,那么如果它是它的2倍又是什么样子呢?让孩子自己想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陈洪杰:老师先摆一个三角形,学生跟着摆,这个操作又和从“1倍”引入相结合,非常好!这个也更好地回答了前面李小玉老师的追问。

徐宁(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在摆小棒的时候,老师摆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继续摆,在试讲中,有的同学把这三个正方形连在一起摆,在正方形的个数上存在倍数关系,在根数上是不存在的。

王静雅(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像连在一起摆的情况,就不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思路走,所以魏老师强调: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摆,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得又快有规范。这里的“规范”就是不要出现连在一起的正方形。

张冬梅:“看谁摆得又快又规范”,我觉得不要以“快”来要求学生。 陈洪杰:看来,操作也会带来操作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领。还有一个细节,张老师的课上,PPT呈现“圈”之后,我去看学生怎么圈,都是像PPT那样圈的。但在魏老师的课上,却出现了很多学生创造的东西。

张冬梅:其实除了圈以外,还可以用竖线分离。

陈洪杰:对!只要学生的思维是正确的,我们要允许学生操作的多样化。

三、上重建课的打算

魏雪兰:今天课的第三个环节,老师摆了2根,要求学生摆老师的5倍时,有几个孩子摆了5个一根。这几个孩子对倍的一份数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如果课堂上我能够抓住这个环节,作为生成资源展示给大家,对这几个孩子和全班来说,应该更能加深他们对倍的理解。如果重建的话,我们会努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错误,把五花八门的错误集中到公开课上,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另外,我一定要让学生说的一字不差吗?我一定要让学生说的多准确吗?他只要能表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我再来上的话,我不会要求孩子说大人的话,儿童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值得尊重的。

张冬梅:再上这堂课,我怎样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我可能会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问题:对于“倍”你们知道什么?说说你对“倍”的认识。然后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深入进行研究。当然我要让孩子能够理解概念的内涵,我心里还得有数,然后从开放的课堂里面,把概念的内涵诠释清楚。

陈洪杰:两位老师的重建打算都指向给孩子更大的自由,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能看到两位老师更精彩的“倍的认识”,也感谢所有在座教师两个半小时的坚守!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