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磐安县实验小学 孔梅芳
摘要:进入新课改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问题就随之而出现。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初浅地谈谈怎样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回归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资源;网络资源;校本资源;社区资源;亲情资源
小学品德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意味着它的教科书必须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述。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反映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需要;也反映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体现四方面的特点,即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的教学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去生成主题。
1、重组教材内容
以“话说社区”为例。教材设计者分别以“社区”、“社区人”、“社区活动”、“走进社区”4个视角开展学习,安排了“社区的公共设施调查”、“采访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考察社区”、“采访社区名人”等多项体验性和实践性活动,并分散于各学习主题中。这样的设计有些理想化,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这样的学习视角开展学习,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很有可能变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组。按照适宜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则,我把教学活动重组为四项活动:1.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社区设施、社区活动、社区发展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开展网络学习,了解各地、各国社区的状况,交流参观、访问的成果。3.分别围绕“小学生放学后由社区管理行不行?”、“社区卫生维护”等2个话题开展两次辩论。4.在家长带领下,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并采访一位社区人员。这样的整合,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学习视角,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激活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实验中,教师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新课程的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的。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图,就事论事。要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传承的价值目标。 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学生就从报刊上、交通局搜集了许多交通事故案例,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我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磐安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事迹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这些鲜活、多
彩、真实可信的教学内容,不仅超越了狭隘的教材内容,让教学“活”了起来,而且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3、巧拓教材留白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所以,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碰撞、激活,然后再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造。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杖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4、丰富自主活动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在变革活动对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从而增长知识经验,发展智慧和才干。从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开展活动,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在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中再去探索,再去创造,这在极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
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可以这样认为:课堂学习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但不是用纯粹的现实问题来充实课堂,而是还原、再现生活,更是提炼生活。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于是,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生活化,不只是活动主题,小小的细节之处,也尽显浓浓的生活味,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课堂生活。如教学《校园铃声》这课,在学生学了听到上课铃声响后该怎么做时,我让他们观看了一段他们平时听到上课铃声后做法的偷拍录像,这样一比较,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呈现一种生活性的教学,使儿童更好地再现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又如:在设计《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时,为了让孩子获得“我真的长大了”感性体验,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分组抱一抱与出生婴儿相同重量的布娃娃,然后同桌间互相抱一抱,孩子立即感受到自己由最初的五、六斤已经长到现在这么重了,游戏非教材提供,然而由教材所反映的主题而来。
二、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品德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比如,通过网上下载及自制等方法制作一系列的相关教学课件,《四通八达的交通》,《繁忙的商业街》,《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等等。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增加教学内容。如教学《繁忙的商业街》一课时,让学生上网查询各个地方的商业街,就可以看到繁华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教学《我们的家乡在哪里》一课时,可直接上网查询“磐安之窗”“磐安风景旅游网”、“磐安人民政府网”等网站,只要轻轻点击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众多新鲜有趣的信息和
大量的图文资料,不仅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网络学习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网上共享一些资源,如采访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就把一个小组采访的实录发布在网上,其他小组通过阅读就能基本了解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分工和职责,社区有关的辅导员(课程资源库人员)不必要一一接待各小组的采访了。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开展交流,发布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寻求别人的帮助。教师在网上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在《品德与社会》的每个年段中都有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主题为——走近世界,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但由于时空所产生的距离,与学生生活距离遥远,通过媒体缩短时空距离,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想象其中包含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负担的减轻,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应该说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教育。
1、班级布置,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校各班教室的后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文明学生”等专栏。每楼层的黑板报则分年级分班级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班级一角开辟出了“读书角”、“生物角”等。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2﹑各项活动,一潭永远的活水。
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实践训练,如:元宵猜谜、清明扫墓、六一游园、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
级竞赛扣了分”、“体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班主任”;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教学《同样是学习》时,组织开展了“学习经验交流会”活动,请本班和其他班级会学习的同学介绍经验等。由此可见,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所有的普通劳动者,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人力资源。结合“创建书乡学校”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主题单元;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环保教育”学习“农产品的家园”这个主题单元,了解绿色农业。结合学校邀请交警中队的中队长为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与现场消防演练,教学《平安回家》;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们请来了学校的校长和退休教师,为孩子们介绍学校的校情校史,让孩子们了解学校的昨天和今天。
四、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品德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品德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1、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工人”、“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以“七彩的社会生活”为例。教材设计了“找出你熟悉的10种职业,了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采访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调查超市,写下你的新发现”、“举行物品买卖的模拟体验”、“开展黄豆发芽的小实验”、“参观工厂,了解各种工种”、“动手制作一本书”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是建议性的,但是要实现课程目标,一些活动又是必须的,教师也不可能组织指导所有的学生开展这些活动。鉴于此,在落实这些课程目标时,我们主要着力开发好社区和家长这些课程资源。
2、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
如教学《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课前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参观阅读,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从而使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的名人,提升热
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再比如教学《当火灾发生时》这一课,学校邀请交警中队的中队长为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与现场消防演练,通过观看宣传图片,听消防员叔叔的讲解,了解相应的消防知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研讨交流,融入精神生活。
品德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贪任感和使命感。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能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品德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五、联系家庭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作为课程资源,家长的发动与配合,对品德课程实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家长就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给孩子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检查督促,以促使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这就是需要家长朋友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活动。假如班上有40名学生,以三口之家来计算,这就使你拥有了40 ×3=120种资源。比如在《我换牙了》这一课,班上正巧有位家长是牙科医生,他不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吗?比如上《我会好好地吃》、《我自己会整理》这两课。同时,本课程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朋友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一些资料。如上《我的一家人》这课。学习纷纷拿来了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也精心地准备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同学们之间愉快地分享了故事中体现的浓浓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倡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学校每月的亲情作业,将要求学生做到的几条采用列表的方式,让小朋友自评、家长评。家长能否认真履行职责,就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品德这门课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家长朋友的评价,尽量让每一位家长都来参与学生的日常性评价,努力让他们客观、真实、全面地反应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事实证明,在“我的一天”这个单元中,家长朋友的真实评价确实为整个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才能使这种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品德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广大品德老师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挖掘一切可用的品德课程资源,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春意昂然,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柳菊兴主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小学德育》2006年各期刊 《小学德育》杂志社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在市2007年6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