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霖铃》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必修四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二首》中第二首《雨霖铃》进行学习。本班学生是整个年级中上层次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学生在《望海潮》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词的相关常识,初步了解了词人柳永,了解了其词的一些风格特点。因而《雨霖铃》的学习,把学生鉴赏、探究、运用作为课堂目标,进一步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思,精妙的艺术手法。本课字词、知人论世、基本内容的学习放到了预习的微课中,也要求学生提前能背。本课的教学点有很多,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向的叠加、名句的赏析等。我选取了虚实结合作为本课的教学点,把虚实结合的赏析、运用作为重难点。原因是学生在必修二散文单元,必修三唐诗单元中已经多次接触到情景交融的手法,这些名篇中也不乏名句赏析,而高中必修篇目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本篇是一个典型,且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虚实结合是一个常考点。针对本层次的学生,本课力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达到能鉴赏也能在写作中运用的目标。设计了两道作业题,一道鉴赏题,来源于高考;一道扩句题,以必修四已学《苏武传》为素材进行虚实的运用。此设计,是引导学生巩固和扩展本课所学内容。

  3重点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评论(0) 学时重点

  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评论(0) 学时难点

  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活动微课学习

  《雨霖铃》预习指导

  一、解决字词

  骤( zhòu )雨 留liàn(恋 )处 凝( níng )噎( yē ) mù( 暮 )ǎi( 霭 )

  那(nǎ,通哪 )堪 良chén( 辰 )好景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骤雨: 急雨 初歇:刚刚停下 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暮霭:傍晚的云雾

  那堪:怎能忍受 经年:年复一年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推介阅读: 梁衡《读柳永》

  四、《雨霖铃》的由来

  雨霖铃:词牌名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一二两句是实写,橘柚飘香的季节,诗人江楼与友人饯别,以酒解愁。江上凄风带着冷雨,侵入舟中,天凉心也凉。诗的三四两句是虚写,诗人从对面落笔,想象了朋友离别后,在潇湘明月下愁卧舟中,短短的梦竟也被猿的悲啼侵入情景。全诗虚实结合,表现出离别的难舍与分别后的牵挂。情感真挚曲婉动人。想象的情景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六、语文学习小组,分组讨论赏析这两首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七、课外补充阅读梁衡《读柳永》

  活动2【导入】古诗词导入

  江淹在《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也!”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吟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亭送别》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阔别家乡,远离亲朋,在人生中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但我们中国的诗人携着才情,借着文字把哀婉的离别变得浪漫,真挚,动人,于是一座长亭回响起一曲离歌,一支柳条挽着一叶扁舟,一杯清酒倒映着一弯残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这美了近千年的离别。

  活动3【活动】诵读入境

  师生诵读,感受词人的离情别绪。

  活动4【讲授】介绍本词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坎坷,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和歌伎、乐工们感情很好,在他的词中常抒发离别之痛,羁旅之苦。《雨霖铃》即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本词抒发的离情别绪

  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离情别绪?

  离别在即的烦乱 无绪 留恋

  离别时的悲痛、难分难舍 执手、泪眼、凝噎

  离别后的哀伤 伤离别

  离别后的借酒难消愁,无依孤独之感 酒醒 何处

  离别后的孤独,苦闷、无奈 虚设、与何人说

  总结:词人以时间顺序抒写了离别前后心理情感的变化,深沉而哀伤。那么词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活动6【讲授】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生二读本词

  1、抒发离情,词人在词中描绘了哪几幅图景或场景?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 残败、凄冷

  别时:执手、泪眼、凝噎 凄婉、缠绵

  别后傍晚: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清秋节 清远、凄迷

  别后拂晓: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冷、孤寂

  别后多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说 孤寂、凄凉

  2、别前和别后的图景或是场景有何不同?

  别前别时实写凄凉之景中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别后是虚写,对分别后的情状进行想象预设。

  3、请思考别后的虚写词人为何写了三个场景?

  (1)以时间的变化(暮霭——傍晚,晓风——早上,经年——年复一年)来写离别从开始到多年带给词人的孤独苦痛。

  (2)预设的三个不同场景,抒发的离情侧重不同。

  A、第一个场景侧重在写天广地阔、前程茫茫,独身一人,不知归处,未来难卜的落寞茫然。

  B、第二个场景侧重在写难忍分离的悲伤,以酒解愁,但酒醒之后更添愁绪。

  C、第三个场景侧重表达多年之后,时间也不能淡去这种离愁,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分享也变得索然无味,孤独苦闷之情自然流泻。

  4、词人这样实虚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呢?

  本词虚实结合,并预设三个场景,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丰富了本词的内容,拓宽了本词的意境,让我们感受词人因离别而不舍、孤独、苦闷、无奈的情感历程,看到了词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离情别绪层层深化,曲折哀婉,缠绵悱恻,让人与之共伤,与它同悲。

  5、准确把握情感,三读诗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本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尽管词人仕途坎坷,未能遂愿,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却占据了醒目的位置。因而梁衡在《读柳永》一文中写道:“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柳永。”

  活动7【讲授】小试身手——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看多样虚实,感诗歌魅力。

  1、快速阅读下面诗歌,找出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说说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小组讨论修订预习鉴赏文字)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2、生生、师生交流两首诗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鉴赏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教师示范)鉴赏:前两句实写冬至在邯郸驿站里,形单影只的孤独凄凉,后两句虚写了家中亲人夜深灯下说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全诗虚实结合,从对面落笔加以想象,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婉曲的表达了思家思亲的浓重情感。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教师示范)鉴赏:诗的一二句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客居天涯的潇洒豪迈,第三句虚写自己灯前梦到江南,表达自己离家的苦闷。诗歌末句再用眼前实景山月西沉来映衬自己别家的孤独惆怅之情。全诗虚实结合,用梦境来强化了思乡别家之愁,拓宽了诗歌的意境。(1分)

  总结:鉴赏既要有手法的判定,也要有内容的概括分析,还要有术语的定位,评价。

  活动8【作业】巩固扩展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2、请以“苏武牧羊”为内容,扩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