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范进中举》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铃铛

  一.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 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 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 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 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1.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 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设计3

  邓湘云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 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 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 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 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 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 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 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 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 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范进中举》教案4

  课    题:《范进中举》           课    型:自读课

  授课班级:树德学校初三(1)班        授课教师:宋宏伟

  授课时间:2003年10月28日(星期一)第五节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 德育目标:

  ①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此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昨天早读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大家把自读提示默读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自由发言(7分钟)

  谈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师板书。

  三、师生共同讨论(3分钟)

  把板书的各种感想同类组合,避免重复,使之更简明。

  四、各小组选择议题(2分钟)

  五、分组讨论(8分钟)

  要求:①做好笔记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②选出组长。

  六、由组长上讲台发言,其它小组可以质疑、补充。(17分钟)

  七、教师补充并总结(4分钟)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八、作业布置:(1分钟)

  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5

  作者 gelum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

  (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播放多媒体:艺术字“中举”)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体: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入多媒体: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大家齐读一遍。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插入多媒体:范进中举)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组织问题

  插入多媒体:你有不理解的内容吗?我们一起来解决吧!你有自认为不错的感受吗?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吧!你发现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了吗?告诉我们,大家一起吸收吧!

  阅读是以疑为契机的。所谓的创造性其实就是于无疑处有疑。好,各位同学现在请根据题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览全文,,将你要讨论的内容整理好,也可与前后左右的同伴讨论,我们来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也好。时间两分钟。

  三、自主讨论

  用这种方式,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点进入老师的引导学习内容。当然,这一环节风险极大,学生的课堂反应有不可预测性,但这又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反馈,因此老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时间十到十五分钟。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插入多媒体图片和朗读)

  四、人物小结讨论

  交流应是平等的,因此,我当然也可以向大家提问,是不是?我的问题是:范进本人到底讨不讨人喜欢?范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应)

  有没有立论的依据?

  (借此综合小结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评价,同时要结合分角色朗读和多媒体:中举前后的比较图表)

  瞧,中举前,矮人三分,中举后,高人一等,难怪范进会疯,难怪范进会将自己二十到五十四岁的青春都投在了科举这支所谓的集优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残,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疯”中展现出来。难怪有人因科举而感叹道:“贵为乡邻畏,*受乡人怜”,为了这一种变化,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个性因素作用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最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特点的人物有没有?

  对,我们就来看看胡屠户的表演

  (出示多媒体,老师提示,学生诵读)

  能不能评价一下这个人物?

  于是,我们感叹?封建科举就是这样摆布着一个个社会,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废物,它影响着各式各样的人。来听听两个与科举有关的故事吧。(多媒体:项羽拿破轮论、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学生读)

  这位考生敢于做这篇文章倒也真有点“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的气概。而接洽这一制度也的确成为一个破轮,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滚动了。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一齐来读一读。(多媒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五、结束

  以教学相长为结束语的重点,体现思想交流的优势,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组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