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静夜思》,我刚说出课题,小朋友们就很熟练地把这首古诗背了出来,背完还有不少孩子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会背了”、“这个太简单了”,看来孩子们早已熟知课文内容,学习热情不会太高,得找个新高度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把标题写在黑板上,跟他们说:“这么简单的一首古诗,陈老师还是有些问题搞不明白,既然你们都已经学过了,那你们来帮陈老师解一解疑惑吧!”
我请小朋友看着标题,用标题里的字回答我的问题
一,这首古诗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很多小朋友很快就能找到“夜”,说古诗写在夜里。
二,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安静的夜晚,孩子们也能答上来。
三,“思”是什么意思,这个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是思考,有的说是思念,还有小朋友把“思”和“诗”搞混了,因为平翘舌音发的不是很准,把静夜思误以为是静夜诗,就是安静的夜晚里的一首诗。于是,我知道了学习这古诗的关键和难点,还是要让孩子们体会诗人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教学目的和难点,我领着孩子们进入《静夜思》。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理解,基本没什么问题。“疑是地上霜”中,我把关键字定在“疑”字上,我问大家“疑”是什么意思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没人知道,大家都沉默了,于是,陈老师暗自窃喜,好,有不明白的就好!于是我让大家把前两句连在一起读,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说,边想象。当孩子们闭上眼睛,我开始创设情境,“。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一片白蒙蒙的,就象,就象,就象。”我故意停住,这时,有小朋友接过话去了,“就象打了一层霜一样,白白的”。很好,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于是,我回到刚才的问题,“疑”是什么意思,好多小朋友举手,我相信他们心中应该是有答案了。我点了一个孩子,他说“疑”就是“以为”的意思。有出入,理解还是不够。于是我紧接着追问他,如果是“以为”的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也就是“以为是地上打了一层霜”,为什么会以为是霜呢?这个小朋友脱口而出,“因为太象了!”,好,答案出来了,因为相象,所以会那样以为。这时候已经有好多小朋友在一旁说了,“疑”就是“好象”的意思,“好象地上结了一层霜”。
“举头望明月”,我请了一个小朋友上台表演“举头”,大家都明白“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诗人抬头就可以看见明亮的月亮。我告诉孩子们,在我们中国,月亮代表团圆,每当月圆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地团聚。但诗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月夜里却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再不忍看天上的明月,于是,便有了“低头思故乡”。再问孩子们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回答出难过,伤心,悲伤等词。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老家门前的一棵树,有的还说家里的饭菜好吃。真是不能小看了这帮孩子。于是,我又联系实际,有些住校的小朋友,每周一来学校都要哭哭啼啼,为什么呢?大家说是因为会想爸爸妈妈,想回家,所以很难过。到这里,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离开家才一个星期,在学校里有老师有同学陪着你,你都这样难过,那我们的诗人呢,他几年几年地不能回家,在外面又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是不是吃过饭了,也没有人在天冷的时候叫他多穿点衣服。想想他该会多伤心啊!于是,所有的诗意都被孩子们解释出来了,为什么别人都团圆,我却要一个人呢!到这里,我想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教学难点也被孩子们自己解开了......
很欣慰的是,现在一(1)班的课文朗读情况比较好,好多小朋友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带上感情朗读课文。今天的《静夜思》,王啸宇、徐梦悦、谢骏、季心凌等几位小朋友的个读都赢得了小朋友们的阵阵掌声。
这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古诗教学,让我收益颇丰,感谢孩子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