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来源:爱够旅游网

  设计理念:《清平乐 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淡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的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我首先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然后试说词中描绘的景象,整体感知全词。在朗读指导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揭示课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如果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段时间完成的。

  3、“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题目中“村居”可能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师:刚才同学们在读词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字眼?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5、组内交流

  6、师: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

  7、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大概意思?

  三、品读文字,感悟词情。

  1、结合图片,逐“片”讨论: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檐:茅屋。吴音:吴地的方言。醉里:酒后微醉。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老两口此时可能在说什么呢?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的生活是清贫的,可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b、“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顽皮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趴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师小结: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了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态,最有趣了!

  2、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四、展开想象,拓展词境。

  师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彼此亲昵,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再看看图,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指名学生表演,再现农家生活的情景。

  4、小结: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对此充满了向往,我们在自己的朗读再次感受他的恬静美吧!

  五、总结提升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先画下来,再写一写词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