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六、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