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取保候审的法律义务

来源:爱够旅游网

被取保候审人的主要义务包括:不得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传讯时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违反规定将承担相应后果,如没收保证金、责令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监视居住或逮捕。

法律分析

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了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义务,有以下几项: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有正当理由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应当经执行机关批准。如果取保候审是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的,执行机关在批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前,应当征得决定机关同意。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取保只是手段,候审才是目的,因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义务在接到传讯后及时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执行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时,应当告知被取保候审人必须遵守上述规定,以及违反规定或者在取保候审期间重新犯罪应当承担的后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的,已经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区别情形,还可以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对其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的程序与法律义务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取保候审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决定和履行等环节。申请人需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证据,并接受公安机关的审查和调查。法律义务方面,取保候审的人应遵守一系列规定,如不得离开指定地点、不得接触相关人员等。此外,取保候审期间还需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如提供证据、出庭作证等。通过这一程序与法律义务的落实,既保护了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结语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人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地、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以及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此外,被取保候审人还需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通过这一程序与义务的履行,既保护了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二条 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

提供保证金的人应当将保证金存入执行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