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利用各种手段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冲击国家机关,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包括聚众斗殴、损毁财产、、邪教组织等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性质的犯罪活动。
法律分析
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藐视国家法律和公共道德,利用各种手段,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冲击国家机关,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教学和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如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结伙成帮打群架等聚众斗殴的犯罪;追逐、拦截、辱骂、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任意损毁公私财产,占有公私财产情节严重的;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寻衅滋事的犯罪;组织、利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规实施的犯罪活动以及组织、领导和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以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性质的犯罪活动,都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罪。
拓展延伸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法律界定及量刑原则
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或公共活动中,以暴力、威胁、滋扰、破坏等方式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扰乱公共秩序罪的量刑标准主要考虑犯罪的严重程度、犯罪主体的故意和主观恶意、犯罪的后果等因素。一般情况下,轻微的扰乱公共秩序罪可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判处有期徒刑,刑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量刑时还会考虑犯罪人的前科记录、悔罪表现等因素。法律的界定和量刑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确保公共场所和活动的安全与有序进行。
结语
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是法律的使命。扰乱公共秩序罪作为一种严重犯罪行为,涉及聚众冲击社会秩序、伤害他人和财产等恶劣行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这类罪行,将依法追究责任并判处相应的刑罚。我们应重视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打击与预防,以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同时,公民也应自觉遵守法律,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组织、教唆、胁迫、诱骗、煽动他人从事邪教、会道门活动或者利用邪教、会道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二)冒用宗教、气功名义进行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活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