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16 短文两篇 第1课时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一、新课导入 (一)故事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

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二、课文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文意梳理,读懂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⑪。无丝竹⑫之⑬乱耳⑭,无案牍⑮之劳形⑯。南阳诸葛庐⑰,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⑱?”

①在: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③灵:名词作动词,灵验,也有灵气的意思。

④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舍。 ⑤惟:只有,只要,唯独。

⑥惟吾德馨:只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⑦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⑧鸿儒:即大儒,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⑨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⑩调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⑪金经:指佛经。

⑫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

的声音。

⑬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⑭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⑮案牍(

):指官府文书。

⑯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⑱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

何陋”。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二)细读课文,理解研读

1.再读课文,读懂文章的层次脉络。

本文夹叙夹议,有观点,有论证。全文分三层: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仙之于山,龙之于水如此,人之于室亦如此。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第二层集中写陋室之“德馨”。先以“苔痕”两句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再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以“无丝竹”二句写主人超凡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看得出作者有自况之意。作者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2.反复诵读,思考文体。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这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此句是本文的主旨句。

4.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陋室?

明确:从三方面来表现:居室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友之雅;主人情趣之雅。(环境、人物、室中事)

5.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

明确:“有鸿儒”“无白丁”,说明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很雅致的人。 6.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很安静。 7.作者为什么要用名人的陋室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以古名人之例,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8.文章结尾处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明确: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收束全文,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作者省略了原句的上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9.归纳文章的主旨。

明确:通过对陋室环境等的描写,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品味鉴赏 品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作者的志向放在对陋室的描写中表达出来。 2.骈散结合、用韵。

3.类比。开头:山、水与陋室类比;结尾:以古代名贤自况。 三、课堂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 物 志 陋室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16 短文两篇 第2课时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新课导入 (一)直接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

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2.背景介绍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文体介绍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二、课文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文意梳理,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

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细读课文,理解研读

1.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都各自描写了莲花哪方面的特点?

明确:“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体态。 “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香味。 “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清高姿态。 2.说说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明确: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明确: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4.作者把“菊”“牡丹”“莲”象征哪三种人?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的人,莲花象征君子。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5.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6.再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鉴赏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三、课堂总结

回顾整篇文章,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四、巩固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写出莲花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香远益清;(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莲,花之君子者也。

2.根据内容填空。

(1)《陋室铭》借____________立意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的情操和____________的情趣。

(2)《爱莲说》借____________寄寓作者的____________思想感情,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参考答案:(1)“陋室”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2)对莲的描述和赞美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

陶渊明 爱 菊 “隐逸者”

予 爱 莲 “君子”

正衬

世人 爱 牡丹

“富贵者”

反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