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PATION2012 0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EXPERIENCE明白,对鉴赏诗词有很大帮助。由此可知,意象中的“景”和“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象”的选择和打造,使诗词给人以绵长的回味。而意象可以有景有物,有人有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多个意象组合起来,才能描绘融汇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生活图景,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意境”。有了“意境”,诗词才会有动人心魄的无穷艺术魅力。如果没有意象,意境就无法存在,没有意境的诗词,就如无根的花,毫无生命力可言。它们互为作用,缺一不可。我们读过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有如下意象: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这些意象的组合,神奇而逼真地写出秋景的开阔、高远、凄清,同时落木的摇落也写出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深秋时节,重阳佳日,独立寒江,穷困潦倒,一个在封建社会失意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慨不已。同时“万里”“长作”“百年多病”“独”等词,反复地烘托一个“悲”字,从而在原有的画面中,创造出沉郁悲壮的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使人读之无不潸然泪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成功的诗人,特别是以写景抒情、田园山水、托物言志为主的诗人,因为运用了言有尽的意象,而创造了意无穷的意境,使中国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意象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意义,透过它们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注入的感情和意念,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和情调。但这还不能说掌握了诗歌暗示性内容的密码,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诗的世界也不是大同的。例如看到柳树,很多人想到离人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同样写柳树,却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寄寓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通过刻画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的柳树意象,赞美了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彦谦的《垂柳》的“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塑造的是纤柔轻盈、妖媚多情的形象。由这形象的反衬,我们看到了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廷的腐败。由此可知,诗词虽然具有暗示性,但也不是雷同一致的,应根据作者生活的时期来把握情和境。所以说,意象和意境的组合,可以召唤欣赏者用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中,同诗人一起完成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的创造活动。这样的诗词才会富有暗示性,这样的诗词才更有魅力。好的暗示性作用。经验交流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借由它能为读者打开鉴赏诗词的大门,可以洞察诗词的内容主旨,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点出了诗人刻画的人物,写的是征人戍边生活,而“怨”字点出了情感。这就含蓄地告诉读者:朝廷连年征兵、备战,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谢亭”是送别的地点,也是一个具有“依依惜别”之意的意象,这里写的是景;再加上“送别”二字,不用说情字,但浓浓的离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情就寄托在景上,情由景暗示出来了。一个诗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都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另外,由于诗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不同,在创作中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诗集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豪放奔涌,无从掩抑的感情气势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他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由于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杜甫的诗歌有很多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结束后,他的诗篇也有少部分表现出难得的喜悦之情。所以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生活,所暗示的内容和情感是不一样的。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注释,也同样有暗示性。如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此词的注释是: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与杭州知府杨元素的唱和之作。单看标题,粗心的读者易把“和”看作连词而非动词,注释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并且告知两人是同事。这就暗示此词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一主旨。总之,中国古典诗词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词性、意象,还是标题、作者、注释,无一处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恰到好处。参考文献: [1]古远清.留得残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三、一枝一节溢旨意细枝末节看起来无关紧要,却能显示重要的内容。哲学上说得好: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一粒沙可以看见整个沙漠。因此,诗词的标题、作者、篇尾的注释也有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刘燕玲.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OCCUPATION2012 05
13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