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析学习目标的设计、叙写与呈现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教学与管理》2015年6月1日 ・33・ 简析学习目标的设计、叙写与呈现 张献伟 (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0) 摘要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习目标在设计时应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能力为依据,并预 设达成目标的评价活动;学习目标的叙写要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观点,采用“活动+结果”的形式; 学习目标呈现的时机和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很大,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安排。 关键词学习目标设计叙写呈现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目标时,能考虑到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接受 能力,像分层布置作业一样进行学习目标预设就更 难能可贵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铭记:设计教学 目标时要预设达成目标的活动,并规划好判断目标 是否达成的评价任务。 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先了解教学目标,就像导游 在带领游客游览景区之前需要明确旅游的目的地 和路线图一样。教学目标以前是教学大纲、考试大 纲,现在是叫做课程标准的文本。学科课程标准就 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 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包括知识技能层次和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层次。在学校中使用的不同版本 二、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学 生,因此学习目标的叙写主体也应该是学生。然而 教材则是体现课程标准的最重要载体,这也就要求 教师在上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即我们常说的“备教 材”。学科教材固然是经典教学素材,但是教材的内 容不可能依据每个地方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开 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更好地达成课标,一般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并不是说每个目标在叙写 时都得表达为“通过……学生掌握……”“学生……”。 这种叙写形式不仅形式臃肿,而且会使得教师在教 学中的主导作用被忽略。因此,在目标叙写时可以 不写主语,默认主语为学生。笔者在本科期间教学 就需要教师整理部分相关教学资源配合着教材进 行教学,这个过程即是实现了从“教教材”转变为 “用教材教”。当然,在课程标准中,也会对每个学段 的学科教学目标进行规划,但具体到每节课应该达 成哪些目标、达到什么层次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 见习的时候,每次写教案,都想把三维目标写全面, 然而却发现,每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大同小 异:有小组合作就是培养团队精神,涉及个人自学 部分就是培养自学能力,有实验操作就是培养动手 能力,做道习题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 学情况去设计,譬如做些学科内外的目标微调与整 合等。 预设教学目标虽然一般是由教师来做的,但服 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每节课都这么套用,“过程与 方法”目标又有什么意思呢?到后来,笔者发现有学 者提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可以分开写,也可以 采用“活动+结果”的形式,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写 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得不考 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所预设的教学 目标必须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够达成的。当 下我们还要求分层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果 成前半句,后半句为“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既然是“过程与方法”就可呈现为过程的 形式,经历了学习过程也就运用、掌握了相关方法。 ・34・ 其实,早在1962年马杰(R.F.Mager)就出版了 《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 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 出了行为目标,指的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 为表述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 素,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 条件因素,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 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 反应;三是标准因素,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指 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算合格。当然,行为目标是 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它要求 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反应), 认为只要对刺激和反应加以具体规定,陈述的目标 也具体了。但坚持学习的认知观心理学家认为,学 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教育的 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应是内在的能力或品 德结构的变化。为此,格伦兰(N.E.Gronlund)提出一 个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 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lJ。例如浙江省教 研员周彩莺举的例子:“理解质点的概念”,这是教 学目标的一般陈述,旨在理解。但“理解”是一个内 部的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且每个人掌 握的标准也不统一,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可用一 类问题的解答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所以,一般情 况下必须描述证明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行为表现 的例子,才能使“理解”变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目 标。如“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物体能看成质点的基 本条件”“能举出三个能将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的实 例”“在给定的情景中能指出可看成质点的物体” 等,有了这些行为目标的补充,目标中的“理解”就 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网。当然,这里列出的行为样 例,也有可能会妨碍开放型教学目标的生成,特别 是对文科教学而言。比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 作者的情感”作为学习目标时,或许每个学生的体 会都不一样,故而,教师在细化叙写教学目标的过 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其利弊。 三、学习目标的呈现 上文阐述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与叙写方法,目 的是为了“用”,这里的“用”不是指为了应付上级教 张献伟:简析学习目标的设计、叙写与呈现 育行政部门检查教案(当然教案上的目标与呈现给 学生的目标理想情况下应该有区别),而是用于“教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从来就是一项丰富多 彩的创造性活动,预设与呈现教学目标不是为了限 制非预设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师一定要有这个意 识,因为有时生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达成最好的。 课堂教学中呈现学习目标一般是供教师在教学中 应用,以避免教学“跑偏”。譬如有的老师为了创设 生动教学情境,结果在情境呈现后的引导上出现了 忘记达成目标的问题。当然,学习目标最主要还是 给学生用的。在教学中呈现学习目标的做法已被很 多地区,特别是深人开展课程改革的地区所采用。 呈现的时机与方式也值得我们思考,这方面的 研究其实还并不多。一般情况下按洋思中学、杜郎 口中学等所谓“课改名校”的做法,是在上课伊始就 把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是为了供学生围绕目标开 展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该方法或许能让学生更加 明晰目标的重要性和本节课需学内容,但也并不是 说每节课都必须这样。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老师 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后 呈现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相比第一种或许已不那么 “生硬”,但照此呈现学习目标可能就会破坏了教学 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呈现有时会产生过 于追求工具理性的弊端,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的。还有一种形式,也可以当作临时教学机智采用, 比如在上公开课时,早结束了几分钟,怎么办?再次 呈现教学目标,并询问学生掌握情况及需帮助点的 做法也实为妙招。当然,学习目标呈现的时机也要 求任课老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临时掌控。学习目标 呈现的方式,一般可以是发放导学案呈现,可以是 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还可以口头表述或者板书形 式呈现,具体什么教学内容、什么课型采用什么样 的方式,则需要教师详加区分。譬如:对于教学目标 较少、简单的内容可在课前呈现;在教学目标较多 时,分散呈现效果优于集中呈现。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彩莺.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U].学科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郑雪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