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 第五章 天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11

来源:爱够旅游网
必修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太古代 D.新生代

2.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水 B.空气 C.风力 D.生物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表现在 ( )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预备的平衡功能C.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稳定 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不发育,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5.下列说法,符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B.当森林被大量砍伐时,可以使温室效应减弱 C.热带雨林地区毁林造田,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D.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空间上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6.生物循环指 ( )

A.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B.有机质的合成过程

C.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D.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7.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8.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不法分子大量盗窃藏羚羊,可能导致 (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生态平衡的破坏 D.当地局部气候变暖

9.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有 ( )

A.净化功能 B.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C.循环功能 D.新陈代谢功能

10.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的变化有( )

A.土壤肥力下降 B.植被覆盖率上升 C.地方气候趋于湿润 D.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非地带性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 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4.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东西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B.海陆分布的影响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

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有 ( )

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 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

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D.由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亚热带——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10.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11.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 )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1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1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13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 ( )

A.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14.“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3) 图中⑤自然带是 带,该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主要是 。分布规律是 。

(4) 图中④自然带是 带,该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对应气候类型主要是 。形成原因是 、 。

(5) ①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特征是 。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读图回答问题

(3)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读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

(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____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________循环。

(3)人类修建水库影响的是____________环节,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_____环节(填序号)。

(4)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带名称是:A.__ _带,B._ _ __ _带,C ___ __ 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 __分异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 __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以 为基础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 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3)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 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 _。26.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① 带,② 带①其大致分界线是:

②(2)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

则③ 气候,

④ 气候

(3)与①形成相同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④,主要分布的大洲

有 (2个以上)

(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 变化规律,主要受 因素的制约。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④ ②

(4)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5)水循环意义

阔落叶林_带,B._ _温带草原__ _带,C.___温带荒漠 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__分异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海陆分布 __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以 水分 为基础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中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3)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 风力堆积作用 ___。(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水分_ _。(1)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3) 图中⑤自然带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该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主要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规律是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

(4) 图中④自然带是 亚热带常绿鹰叶林 带,该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对应气候类型主要是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是 夏季副高控 、 冬季西风控制 。

(5) ①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亚马孙平原 。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特征是 全年高温多雨 。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低纬度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温带落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