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儒家思想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两千年的历史洪流里,渗透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深深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中,其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浓缩其所有智慧的便是孔子的著作《论语》。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的岁月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独立的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如果西方的文化来源于《圣经》的话,《论语》便是东方人的源头。论语虽只有薄薄的一小本书,但蕴含了人生各方面做人的道理,理解并做到哪怕其中的一条也将受益终身。
学习第一,这是孔子教我们的人生第一件要做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在告诉我们学习后要注意温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快乐的,不要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是长不大的小孩,父母的宠爱使我们太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而去埋怨别人,孔子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只有先去了解别人才能让人家了解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主意要忠实,交友要守信并复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然适用,但是这种好习惯已经已经渐渐消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正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需要的品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的安逸环境,所以要思考更多的事情。对我们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众所周之,电学是大学所有专业中最难学的,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么?
为政第二,对我们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孩,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都源于书本老师的教授,平时根本就不会去了解哪个国家在内战或是总统接替,国家颁发的政策只有真正实施到自己身上时才会去关心一下,或许有的人认为政治这些国家领导应该考虑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名即将踏上社会的国家建设者来说,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党的领导方向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但是在为政篇中我觉得孔子其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与修养的过程、以及对孝悌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对于我们更加的重要。在现代这个人情淡漠的时代,更应该拿起这本书好好学习一番,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那些狠心的对待自己父母的人,他们的良心去哪里了?因此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千年前的那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然孔子没有披盔戴甲,征战沙场,但是他的功勋却比过任何一位王侯将相。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
道。他的精神像路标一样矗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向前迈进时代的步伐,如果两千年前的孔子是处于时代洪流中被泥沙覆盖的珍珠,他的光滑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发耀眼。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不同于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那个孔子,我们看到了他的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敢;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坚持;食不厌精、苦中作乐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