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3期(总第237期)试论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付 雅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工作适应方面、人际适应方面及生活适应方面,并针
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大学生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 心理问题 对策每一个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到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期间,或多或少会表现出烦躁、易怒、压抑、失望、犹豫、冲动、沮丧等心理特点,存在一个心理上的不适应时期,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试用期”。该阶段的男性容易产生酗酒、嗜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而女性则会出现无故流泪、长吁短叹、情绪低落等现象。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对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调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工作适应方面——自信心弱
笔者曾经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的调查,发现:忽略性别和学科上的差异,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在工作上表现感到得心应手和比较顺手的占52.8%,感到一般的占29.8%,感到力不从心和勉强应付的占16.4%。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工作适应上的自信心呈以下变化趋势:刚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满怀着对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对未来的工作和挑战充满了自信心,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大学生的工作自信心逐渐弱化,且存在毕业年限的差异,其中,毕业1~3年的大学生的工作自信心明显弱于毕业4年以上的大学生,剔除毕业4年以上的大学生调查数据,则毕业3年内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表现较为良好的人数还没有过半。由此可见,大学生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工作自信心弱的严重问题。
(二)人际适应方面——压抑感强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催化剂,也是提高大学生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在对社会的适应中,其对人际的适应与对工作、生活的适应表现相比最好,在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中,都能够形成较为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仍旧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在人际适应上存在一定的压抑感,并且这种压抑感在正式上岗工作时就开始产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强态势,在达到顶点后逐渐回落,而其主要原因是个性的失落感。大学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与现实社会相比,其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包含程度远远要大很多。而团队工作往往更注重员工的共性发展。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工作中,甚至在生活上压抑自身的个性或者伪装自己。另外,层级的挤压感,特别是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同龄人、同学、工作伙伴的攀比也容易引发大学生自身的压抑感。
(三)生活适应方面——矛盾感重
大学生对生活的适应主要内容包括对婚姻、家庭生活、
24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适应。调查显示,对婚姻、家庭生活的适应感到满意、比较满意的占大多数,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占极少数;而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感到一般的占多数,很差、比较差的占15%左右。总体来说,部分大学生对生活适应存在矛盾感重的问题,存在“恋校心理”等现状。告别校园生活,随着职业生涯的全面展开,大学生对从业的好奇心逐渐弱化,对所接触社会的激动兴奋之感趋于平缓,进而引发职业社会与学校社会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相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在校园内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较为简单,与职场环境的复杂、激烈相去甚远。不少大学生存在“恋校心理”,感叹职场生活的复杂及其工作的艰辛,存在苦恼、感伤等情绪。另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幅度落差,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彷徨、苦闷、迷茫等心理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外在素质主要指个人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通俗地说,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娴熟,其外在素质就越突出。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内在素质的提高一定离不开外在素质的积累,而良好的内在素质则是提高外在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即提高内在和外在素质。要提高外在素质可广泛学习人文、科学等知识,提高知识素养,开阔眼界,或者在工作中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将外在知识进行内化,就能提高内在素质,实现从外在到内在的飞跃。需要注意的是,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需要长期坚持,厚积薄发。
(二)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大学生之所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强烈的矛盾感,主要是因为生活实践经验不足,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处理上不够老练。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内化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要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高校要优化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强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创造性地设置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的课程,给大学生提供更多自学与
下转26页
德育教育
2016年第33期(总第237期)(三)学生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学生干部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加强学生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图7 影响学干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各种因素统计
三、调查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在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的践行情况总体较好,但存在不足之处。高校要加强学生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有担当的优秀学生干部。
(一)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勇于担当
1.爱读,善于学习。高校要培养学生干部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调查发现,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较弱,表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较低。因此,高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开展新闻大讨论等活动。
2.辨听,去伪存真,不信谣。现如今,各种不良思想借助网络等途径传播,影响了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高校要培养学生干部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学会坚决抵制各种落后和腐朽思想。
3.能说,深入宣传,加强舆论建设。高校要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学生干部群,经常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交流讨论,以轻松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增强趣味性。
4.常写,善于分析和总结。可通过开展学生干部之间的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干部相互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二)夯实学生干部的群众基础,乐于服务
1.增强服务意识。大部分学生干部在敬业和友善方面表现较好,具备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优秀品质。但部分学
生干部不能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服务意识较弱。高校要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白学生工作的根基在学生,血脉在学生,力量同样在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强化服务本领。学生干部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干部在处理工作冲突时,不善于抓主要矛盾,导致工作效率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干部缺乏群众基础,导致其他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学生干部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培养良好的群众基础,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培养学生干部的先进意识,敢为人先
1.严把选拔机制。在选拔学生干部时,要看其动机是否纯正。一定要坚持原则,把握标准,采用选举、自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选拔[2]。比如可在正式任用前设置培养考察期,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考察,规范学生干部的行为。
2.强化管理监督。高校要明确“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违纪乃至腐败”。学生干部可以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服务同学,也可以利用权力以权谋私,拉帮结派,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3]。因此,学生干部工作的开展须集体讨论决策,做到公开和透明。同时鼓励其他大学生发挥群众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督。
3.加强学生干部实践锻炼,学思结合,使学生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总之,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大学生中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更好地引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婀娜,章正.笃实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都高校师生热议*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6(01).
[2]季迪非.高校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4(21):171-172.
[3]彭复生.保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先进性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02):74-76.的评价只是认识自我的一个渠道,并不能代表全部。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长处,不断改进与提高自己,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
上接24页
研究问题的机会。另外,要想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社会和职场的双向挑战,高校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如将实践表现纳入到成绩考核中,对实践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三)大学生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其品德、能力和贡献。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个人不可能不去评价他人,也不可能不被他人评价。如果一个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经常在想别人是否喜欢我,别人是否认可我,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自我,对自我产生怀疑和迷茫。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对于他人的评价,可以采取综合打分法,即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只需要注意中间层次的评价即可。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知道他人对自己
三、结语
社会环境一直在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大学生适应社会一般要经过3~5年的时间。调查表明,工作环境优越、人事关系简单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更短一些。总之,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多种多样,除文中所提到的应对策略外,还应当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
【参考文献】
[1]乔喜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索与应对[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43-46.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