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目 儿 经 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春季乍暖还寒,一些孩子在运动时习惯脱去厚厚的外套,这很 肺气伤也;有痰无声滑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滑之 容易引发风寒咳嗽。本期“育儿经”邀请儿科专家为您支招。/(幼幼集成.咳嗽证治= 》日:一凡有声无痰渭之咳, / r 1 防治小儿风寒咳 L 文/姜永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 d\JL风寒咳嗽是一种常见病, 主要是因为/]\Jb肌肤嫩弱,腠理疏 薄,卫外功能未固,且脏腑娇嫩, 感受风寒后,比成人更容易伴发咳 嗽,同时由于兼挟痰壅、食滞、惊 吓等因素而使证情复杂。 ~ 中医在治疗小儿风寒咳嗽方面, 经验丰富,方法多样,其中敷贴疗 法治疗/J\JL咳嗽,其安全性和疗效 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 /]\JL咳嗽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 短咳嗽病程。 软 敷贴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洽原则 及经络学说,以中药贴敷干经络循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获得内病外治的效果。 行的相关穴位上来防治疾病的一种 敷贴疗法操作方便,安全无毒,除了治疗咳嗽以 特色疗法。 外,在感冒高发季节,还可以有效预防风寒咳嗽的发生。 敷贴将辛散温通的中药敷于特 尤其对于抗拒口服药物治疗的孩子,是非常好的选择。 定的腧穴,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 伏寒邪,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发 挥治疗作用,并且通过经络传导, 达到宣通肺气,祛瘀化痰,温通经 治疗小儿风寒咳嗽,敷贴常选用的药物以白芥子、 络的作用;同时可以激发经络之气, 元胡、甘遂、细辛等透散作用好的药物为主,具有化 52《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4月刊 闫 儿 经 [ 徐氏儿科流派第5代传承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 科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理事。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 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慢性咳嗽、 儿童厌食症等。 姜永红 痰散结,温阳化饮的功效。 取白芥子、元胡、甘遂等按一 定比例混合后,研成极细的粉末,生 姜汁适量调成膏状,制成直径1厘米、 厚O.5厘米的圆形小药饼,外用桑白 皮纸包裹,敷于相应穴位,外用防 敏胶布固定。每天贴2小时~3小 时取下。 天突穴位于两锁骨中间,胸骨 上窝中央。该穴位属任脉,为治疗 呼吸道疾病的要穴,可以宣肺化痰, 止咳平喘。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 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能利上焦、 宽胸、宣肺降气,可治疗咳嗽气逆, 气喘痰壅。 神阙穴即肚脐中央。为任脉要 穴,功能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 胃理肠。为保健要穴,纳入温药可 迅速温中祛寒,补肺健脾。 大椎穴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 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 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可活动颈部, 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大椎穴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 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 强;}士保健要穴之一。主治感冒发热 等,可以增强卫气的功能,疏风散寒, 解表退热。 肺俞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 在背部第三 — ’ 胸椎棘旁开 1与寸处。本 肺俞穴肺俞穴 穴位属于足 太阳膀胱经, 是治疗肺脏 疾病的要穴,对于肺系疾患如感冒、 咳嗽、气喘等效果较好。 应该注意的是,敷贴后若皮肤 有剌痒感,一般无需处理,这是药 物的一种治疗反应。若患处出现皮 疹红斑,可适当缩短敷贴时间。若 皮疹严重或出现皮肤起泡,需到医 院作相应处理。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配合 或选用推拿、耳穴或食疗方法,不 必局限于一种方法。中医认为小儿 为“纯阳之体”,感寒后易于迅速 入里化热,所以,本方法适合于风 寒感冒咳嗽早期使用,若已转化为 热证,则需对治疗穴位及药物作相 应的调整,不可盲目使用。此外, 家长从外面回家要洗手后再与孩子 接触,家长或者兄弟姐妹有感冒者, 要适当进行家庭隔离,尽量避免互 相传染。感冒咳嗽期间,饮食以清 淡为主,不要吃海鲜、辛辣、冷饮、 巧克力等食品。 若遇见较严重的雾霾天,尽量 不要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尽量减少 户外活动。出门需要戴防霾口罩, 遮住口鼻。外出回家后应换掉外套, 耳与经络、脏腑联系密 切,内脏在耳廓有全息反应 点,刺激耳廓上的相关穴位 可以治疗内脏疾病。耳穴贴 压治疗1]\J L ̄b感咳嗽见效快, 效果明显,易为孩子和家长 所接受。一般选取鼻、咽、 气管、肺、神门等耳穴,用 酒精棉球消毒后,取王不留 行籽贴于敏感点,家长可每 天按压贴丸3遍~5遍,刺 激耳部穴位,以达到治疗效 果 生姜桑叶水:桑叶5克, 茶叶4克,生姜5片,红糖 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分两次服。 生姜红糖大蒜水:在生 姜、红糖水里加2瓣~3瓣 大蒜,小火煮10分钟。 花椒冰糖梨水:梨洗净 去核后放入2 0颗花椒、2粒 冰糖,放入碗中隔水蒸半小 时,一个梨可分两次吃完。 洗脸洗手,清洁体表的尘霾。可以 在自家阳台或室内种些绿植,如绿 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色冠叶类 植物以净化空气。多饮水,多吃清 肺的蔬菜水果,如梨、百合、莲藕、 山药等。n TCM HEALTHY LIFE—NURTURING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