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题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获得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对员工而言,薪酬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获得相对满足的过程。”而且,员工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货币形式的薪酬,而且是包括满足物质利益、体现个人尊严、实现自我价值和表达个人情感等在内的综合报酬。因此,企业的薪酬制度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社会主要特征的今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超过对物质资源、金融资源的需求,己而成为企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公平的、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国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体系构建的研究很多,主要早期的成果基本都是理论性的研究,对实践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人力资源中薪酬管理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薪酬来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效益的提高。公正、公平地制订员工的工作薪酬管理体制有利于衡量和留住优秀人才,也是激励现有员工的最有利的工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业绩和满意度,从而影响员工对客户、产品、工作的态度,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绩效。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就是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环境,让员工觉得他们是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工作,反过来激励他们提升为企业工作和服务的绩效。本文正是鉴于对上海富士康集团的薪酬满意度的思考,整理此文。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本作为稀缺资源,成为各类型企业争夺的对象。如外资企业借助其在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建立开发机构,争夺中国人力资本。提高薪酬满意度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对科学的薪酬管理方法的研究则为各大企业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薪酬管理体系,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在实践应用中,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企业有待改进的方面、企业变革的成效及其对员工的影响,从而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其它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薪酬满意度的这种监控和改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可以预防人力资本流失、降低员工流失率。薪酬满意度的研究能及时捕捉员工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企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工作方法,留住优秀员工。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热议,富士康科技集团发生的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是快速工业化、城

市化、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特殊问题,有些深层的原因,涉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多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它与富士康企业文化的变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无疑具有直接的关系。媒体报道中反复提到,富士康员工的工资并不高,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加班费,这样的工资格局几步合理,而且企业要求员工必须签订自愿加班的协议,有了协议,超过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加班时间,本文针对这样的现状,选取该题进行了探讨。

三、研究方法

在文献搜集阶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法”在互联网中检索并阅读吸收了众多前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大量而全面的文献资料和数据。然后着重对上海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薪酬制度做一点的资料分析与研究。

在资料分析阶段,本文综合运用了“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薪酬体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尤其对富士康集团的薪酬制度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深入分析并完成了本篇文章。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的章节)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薪酬管理概述 (一)薪酬的含义 (二)薪酬管理的内容

三、上海富士康科技集团分公司薪酬制度,人员结构及薪酬满意度分析 (一)上海富士康科技集团分公司薪酬制度分析 (二)上海市富士康科技集分公司人员结构分析 (三)上海市富士康科技集分公司薪酬满意度分析 四、上海富士康科技集团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 (二)变相的无薪酬加班机制

2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奖惩制度脱节

(四)部门之间的薪酬制度差异较大,薪酬管理不合理 五、企业集团薪酬制度的优化管理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薪酬管理部门和原则 (二)设计合理的薪酬奖惩制度

(三)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实现考核的公平性 (四)根据市场调查确立公平的工资水平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五、参考文献

[1]劳伦斯S.克雷曼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一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236-239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142-146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5-159

[4]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第2版.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82

[5]中国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人力资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165-172

[6]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第1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2-135 [7]Prahalad, C.K.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9):5-6

[8]谌新民,徐汪奇.员工培训方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200-205 [9]周景民,闫引利.世界顶级企业人力资源经典模式[M].第5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24-226

[10]Bontis N.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

3

industrie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2009(1):85-100

[11]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管理工具全解[M].第9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6-58

[12]Ikujiro Nonakao.The Knowledge-Greating Company[J].HarvardBusiness Review,2002(3):11-12

[13]郑其绪,司江伟,张玲玲.人才评价[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45-146

[14]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第4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5-150

[15] 向永胜. 国外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评述与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6,(05) .

[16] 李先江. IT企业的薪酬管理以及宽带薪酬[J]消费导刊, 2006,(11) [17] 魏丽娜. 企业薪酬与竞争优势获取[J]北方经济, 2006,(05)

[18] 潘喜润.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 2008,(21) .

[19] 张冠兰. 战略性薪酬管理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05,(16)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