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第二课时)练习评价单
一.课堂练习题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
1. 这个家庭苦难有哪些?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展示人物关系图,以家庭成员来考虑)
三男:
儿媳:
孙子:
老妪:
老翁:
罪魁祸首:
2. 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
①听读:虹云老师朗读“听妇前致词”的片段。
②结合老妇的情感变化,思考诗人为何在写其致词时,韵从原先“戍”“死”“矣”等仄声韵转为“孙”“裙”“归”等平声韵?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蓝字为仄声韵,红字为平声韵)
活动二: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
情境化思考:
①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杜甫,目睹了老妪的悲苦,石壕吏的蛮横,你会怎么做?
②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
活动三: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
情境化练笔:
依据诗歌最后一段,以诗人的视角,扩写诗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二. 课后练习题
1.用今天所学之法,揣摩全诗情感,深情朗读诗歌。
2.用今日所学之法,扩写“听妇前致词”这一片段。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一.课内练习题答案
活动一: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
1. 这个家庭苦难有哪些?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以家庭成员角度来考虑)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儿媳:出入无完裙
孙子:尚在乳下
老妪:老年丧子,暮年从军
老翁:妻离子散
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
2. 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
结合老妇的处境,思考诗人为何在写其致词时,韵从原先“戍”“死”“矣”的仄声韵转为“孙”“裙”“归”等平声韵?
参考:儿子三男二死,母亲心中悲痛难以压抑,见到前来捉人的差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忘了对方的身份,下意识地将自己的遭遇倾诉出来。此时要读出她情绪激动,内心痛苦,所以使用了仄声韵。而之后老妇也渐渐回过神来,意识到对方的身份,知道再怎么求情也没用。于是不再过分地激动,语气趋于平静。这种平静的背后,也许是一种对“偷生”的绝望。最后她主动提出跟从差役应了河阳役,还有一份自我牺牲的决心与无奈。所以使用了平声韵。
活动二: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
情境化思考:
①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杜甫,目睹了老妪的悲苦,石壕吏的蛮横,你会怎么做?(略)
②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
答:因为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矛盾与苦闷:一方面,他目睹石壕吏的蛮横,非常同情这一家人;但另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当时的天下大势,唐军要想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就必须马上补充军队。而补充军队就需要这样到处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正当的,无法阻拦的。因为这不单是石壕吏奉命行事,而且还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
活动三: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
情境化练笔:
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诗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参考答案:天微微亮,死寂的小村里,零星传来狗吠声。我收拾好行囊,准备跟这家人告别。才过了一晚,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屋,已经没了它的女主人。透过晨光,我看到昨晚狼狈归家的老翁木然而忧郁的脸,才一晚,他的白发便更刺眼了。他坐在家里唯一的木椅上,手里紧握着老伴平日用惯的拐杖。“老人家,你要一切保重。”我沉重地转过身,与老人告别。推开门,一阵灰色的雾蒙住了我的眼,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昨夜那个苦苦哀求的妇人身影。大唐江山,你何时才能驱散这阵战乱的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二.课后练习题答案
1.用今天所学之法,揣摩全诗情感,深情朗读诗歌。(略)
2.用今日所学之法,扩写“听妇前致词”这一片段。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参考答案:
夜深了。小小的石壕村,仿佛笼罩在黑暗的幕布中。破烂的糊窗纸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快开门,皇上征兵啦,赶紧交出你家的男人!” 门外声音局促而粗暴。
“官爷,行行好,家里实在没人了,我家三个儿子都已被征去参加邺城之战,前几天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儿最近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的人,永远都不在了……”老妇人凄苦的声音在风中颤抖着。刚说完,屋里便传出了婴儿的哭声。“还说没人,你好大胆子,居然骗我们!”官吏声音如铁一般坚硬。妇人扑通一声跪下了,哽咽道:“求你们不要进去,那是我还在吃奶的小孙子。“那他的母亲呢?跟我们走吧!”说完,官吏想要冲进去捉人。“可怜孩子还没满月,孩子他妈连一件完整衣裳都没有……”“我可不管,今天必须有一个人要跟我们走!”官吏不为所动。妇人低下头擦去眼泪,随即咬咬牙,下定决心道,“请让我跟你们走吧。我们早点出发,还能给各位官爷做早饭。”官吏心满意足地带走了老妇。
夜更黑了,那阵低微痛苦的哭泣声,却久久散不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