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爱够旅游网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考试中,一般都会出现阅读语段,记叙文体类的阅读是必考的内容,然后是说明文语段和议论文语段交替进行,其中说明文考的要多一些。从考试的导向性不难看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需要加强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提倡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过这样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讨论形式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没有目的性和引导性的自主、合作和

探究学习。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我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需要加强

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读分析法,把阅读课上成“听讲课”或“问答课”,因此,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我的讲解分析或我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流逝。运用这种讲读分析法,教师只注重讲解语文知识,不去引导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实践;只是注重分析文本内容,不去引导学生从读中深入领会语言文字。这样的课堂教学都丢掉了一个“读”字。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无论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中的哪一个维度来说,诵读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其实“读”应该是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功夫,忽视“读”还怎样称“阅读”教学呢?但是课程进度的需要和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掌控力度的不足,以至于课堂文本诵读的时间被大大压缩。语文变成了“失读”的语言。 (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恰当原则需要强化

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但是由于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所限,多数PPT课件都来源于网络,稍加改造就在教学中使用,虽然也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忙于抄写记忆知识点的同时降低了课堂效率,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失语的课堂。比如,在《邓稼先》的课堂教学中,新教参书要求掌握的内容与答案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上时间去抄写,一节课的进

度寥寥无几,使教师原本花费一节课的时间建构的能够唤起学生敬仰之情的邓稼先形象瞬间被大量的答案和需要记忆的内容覆盖。

针对上述现代文阅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浅薄的教学经验加之我搜集的相关资料,现有如下方法,望与大家探讨。

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是的,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中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随作者的情感而起伏,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文章的美。

比如,学习《邓稼先》之前,邓稼先于我而言,仅限于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听李楠老师讲《邓稼先》的时候,李楠老师结合中国外忧内患的历史背景,邓稼先寻找爆炸碎片时手捧碎片的情景以及井下测试信号时笃定的“我不能走”的具体事件声情并茂的讲述时,邓稼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整个人物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此情此景自然能够充分带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理解

文本,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

那么该如何设此“境”动其“情”呢?我认为这不仅要求老师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娴熟的课堂掌控力,更需要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这方面我还有非常大的不足和学习空间。 (二)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看戏》一文中,我将中国传统的戏剧流派和行当以及起源发展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三)精确进行点拨,注重正确引导。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教师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

思想持鼓励、欣赏、爱护的态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谅解孩子们的无知”。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陈述,更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要充满爱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比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教学中,当我询问学生如何理解“漂白了的四壁”时,一个学生就问“一盏灯就可以漂白墙壁吗?”这时,我就问有没有同学可以给这位同学答疑解惑,有同学说“整个天都黑下来的时候,一盏灯就可以显得特别亮。”我就顺势问道:仅仅是天黑暗么?大家可以联系一下当时社会背景。这时,有位同学说道: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更黑暗。深宵灯火就是闻一多工作的写照,他在努力研究文化,想要救中国,与前文闻一多想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相呼应”。结合历史背景与课堂讨论点拨,学生的思维才可以更放得开,更活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有的放矢的精确引导,我还有诸多疑惑。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的走进阅读,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从而真正让学生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