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

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阅读链接”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阅读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么样对“阅读链接”进行教学,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基于此问题,本文对“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出现的“阅读链接”板块,既与课内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拓展了新的阅读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能在教材中获取更多阅读知识的好板块,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阅读资源。但许多教师对“阅读链接”的如何进行教学无从下手,因此,对教材中“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意义重大。

一、关于“阅读链接”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阅读链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这个问题在从教材中出现“阅读链接”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较为常见。笔者在对身边的语文教师进行随机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阅读链接”大多限于在课堂进行单一教学,多数教师是在课文出现了“阅读链接”之后,将“阅读链接”作为略读课文讲解,通过机械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这篇阅读讲了什么,它的重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或者是在授课结束后,将其作为课后作业进行简单的处理。这样的方法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教法单一且乏味,无法真正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

(二)对“阅读链接”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与一些语文教师交流关于这一板块内容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教的时候,方法缺乏多样化,缺乏创新,所以学生对“阅读链接”的关注程度和兴趣也不够高。多样化的教学更倾向于将“阅读链接”按类别归类整理,根据不同的学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出现的“阅读链接”这一板块,许多教师对该教学生学什么,教授知识的范围在哪里,讲解的深度要涉及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更高效等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加上教师缺少对“阅读链接”的教学在实践中的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也积累的比较少。

二、“阅读链接”教学策略研究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被编入其中,到六年级下册为止,共计出现了32处,这些“阅读链接”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出现的位置、对“阅读链接”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转变教学策略。

(一)因时教学,灵活链接

对于“阅读链接”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在教授完正课之后再出示课后链接进行教学,但教材中“阅读链接”的出现的形式各式各样,因此,借助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发挥“阅读链接”存在的不同作用。比如,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对“阅读链接”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节好课,从能够激发学生的情趣开始,而“阅读链接”拥有丰富的内容,不失为课前导入激趣的好材料。

如,六年级下册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后链接的是诗歌《囚歌》,这首诗歌抒发了革命者对献身于革命的豪情与壮志,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要表达“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主旨一致,但链接中诗歌情感基调更激昂,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可在课前进行链接,通过让学生朗读链接中的诗歌,引起学生对革命先烈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知欲望。课未始,情已动,在此时引入课文,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更佳,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课内得法,迁移链接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且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理念,而是要让学生习得方法,并能够将其学以致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探究”中提到,学习要“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

出决策和解决问题”1]。“阅读链接”的一些选文和教材中相对应的课文的内

容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完正文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

如,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与课后链接中的《威尼斯》、《威尼斯之夜》,在内容、写法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提到了水城的标志——小艇,都表现出了景物的静动之美,也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因此,在处理本课的课后“阅读链接”时,可以在课上设计“迁移运用”的环节,根据本课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借助所学方法,对“阅读链接”的选文进行自学解决课后习题,再交流总结,这样既检测了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又让学生的实践运用得到了加强。

(三)对比发现,深化链接

在教材中,课文正文与课后的“阅读链接”在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但在写作手法、表达形式、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及课后“阅读链接”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去探究两者的相似之处及不同点,发现不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阅读链接”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在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白鹅》和课后链接的《白公鹅》,两篇文章有许多共同之处。从描写手法上看,两者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文章的结构看,两者都是先点明鹅的特点再展开描写;从语言表达上看,都用了看似批评,实则赞扬的反语来表达作者对描写对象的喜爱之情。但这两篇文章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是两者的语言表达不同,由于地域的差异,两位作家的在语言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二是语气不同,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叙述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前者是怀着喜爱之情的调侃,而后者更多的是欣赏,且语调更为轻松欢快,诙谐幽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课后“阅读链接”的文

章与课文进行对比,运用表格、图文等方式,让学生从写法、表达等方面去探析,学生可以吸收到不同形式的写作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四)群文阅读,拓展链接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阅读链接”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积累量,同时,这也是一座让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在处理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时,我们不要仅限于让课堂上重视课本给出的链接内容,应该借助这一平台向学生进行更丰富的拓展链接。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草船借箭》的课后链接《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内容,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经典的语文要素,链接经典,推荐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拓宽阅读视野。又如,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的课后链接是《燕子窝》,本文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文中观察日记的特点,链接生活,让学生去观察一样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进行记录。这样的链接拓展既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和积累到各类丰富的知识。“阅读链接”作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阅读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阅读链接”的教学,我们一定要重视,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对“阅读链接”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探析研究,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戚万学,宋守君.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9(3).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