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端文新
摘
要: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模较大。在“双创”背景下,切实有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
养更多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设计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论述了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有关课程和内容;实行工作室制、项目制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开设“双创”讲堂;建立校外“双创”实习基地,孵化学生创业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201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两份文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众多专业,肩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服务业培养设计人才的重任,教育规模较大,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些高校现行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导致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甚至缺乏,“双创”能力不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现有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四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年来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但在创新创业方面还有不足,为此,2016年申报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专业认识教育课中,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优势、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等内容;同时带领学生到设计创业公司参观体验,提高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认识。
2.实行工作室制、项目制设计实践教学
在学校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按照专业不同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环境设计工作室、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室、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一、二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学习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生处于专业学习阶段,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进入相应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企业的生产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开展以课题为导向的学工结合式设计学习。工作室实行“近企业化”的方式运作,教师和学生的身份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是设计总监,学生或是项目的负责人,或是设计师。这种教学模式虽给师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但让学生有了更多创新创业和体验设计师岗位工作的机会,为其将来创新创业积累了经验。
3.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如果失去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依托,将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以往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重技法训练、轻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过程指导不到位,设计成果评价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导致设计作品模仿有余、创新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激励学生设计创新。设计实践严禁模仿,强调创新,评价实践作业不以“像不像”“细不细”为标准,而是突出设计理念和设计创新性评判。二是重视实践过程指导。选题、调研、方案构思、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成果表达、成果提交与展评,每个环节教师都严格把关、精心指导。三是设计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设计理
一、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有关课程和内容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删去设课目的不明确的课程,增设了创造学、创新创业学、设计管理学、市场营销、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艺术品市场学、知识产权保及专利申请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设计行业成功创业的案例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兼获创新创业知识。另外,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如:在
132
教学心得
ARTEDUCATIONRESEARCH
念。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变废为宝”的课题训练,通过这个课题训练使学生摆脱“功能固着”的思维束缚,发现材料或废旧物品的新用途,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特殊材质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绿色设计理念。四是以赛促学。教师时刻关注各类设计赛事信息,及时将比赛题目导入实践课堂,或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第一,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参赛是大学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的有效方式,对于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近年来高校较为重视的赛事,其规模大、权威性高、实战性强,每届比赛学校教师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斩获了不少校级、省级奖项。
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国内有名的设计交易平台“猪八戒网”和相关众筹平台为大学生承揽设计生产项目、进行设计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机会,比较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近几年,教师通过让学生承接“猪八戒网”上的设计生产项目和自主开发新产品在网上进行众筹实践等,锻炼了学生;学生感受了作品变商品的过程,增强了商业意识、创业意识,在校学习期间有过这种经历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了创业之路。
第三,模拟创业过程,开展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学校教师曾以产品设计专业为试点,联合校内机械、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应届毕业生展开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产品造型设计组、技术设计组、成本核算组、市场导入策划组,分别完成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成本核算,新产品市场导入等方案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专业间的合作,体验了创新创业的过程。
第四,举办校内“设计创意市集”。在学校教务处和学工部门的协同下,笔者所在学院每学期在校内举办一次“设计创意市集”。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拿到“市集”上展示和销售,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回报,而且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鼓励。此举不但活跃了校园创新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市场意识,收效显著。
第五,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将有志创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社团活动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5.开设“双创”讲堂
定期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设计师到校举办创业讲座,给学生讲述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解读大学生创业国家支持。为了使讲座更接地气,更具说服力,尤其重视邀请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成功者来校开展讲座,因为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体会是激发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热情、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活教材。
6.建立校外“双创”实习基地
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双创”热潮的兴起,使文化创意产
业园区和“双创”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园区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双创”实践提供了有利社会条件。近些年,学校设计学院与全国一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双创”园区广泛建立联系,在长春、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杭州建立了多个校外“双创”实习基地,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假期实习、在校生创业孵化、生产实习和毕业后创业创造条件与机会。
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经过几年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收获颇丰。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设计作品创新含量高了,学生参加设计比赛获奖多了,申请专利的数量多了。近三年累计获奖达200多项,其中不乏一些高级别的设计获奖,如中国好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等,仅2018年就有80多项省级三等奖以上的获奖。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017年有2个团队获得吉林省铜奖,2018年有4个团队获得吉林省银奖。其中有一个团队在长春创办了“东智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该公司还被吉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结语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创新和创业、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不能重此轻彼。我国当前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工
业设计产业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众多选择与市场机遇,引导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能脱离专业,不能脱离设计领域,这是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的关键。
注:该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号:GH16270。参考文献:
[1]叶筠筠,王道静.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思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1).
[2]李菲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艺术研究,2012(4).
[3]梁淑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电影评介,2011(1).
[4]郭延安,胡慧超.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编辑杨婷
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