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
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
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书包上的数字比10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