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考

某某省某某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部分(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X,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②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

③淅沥的秋雨淋湿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

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⑤2月的清晨,某某10余万群众高举“舍身为人民,热血铸警魂”等字样的横幅来送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临危授命的英雄周鑫。 ....

⑥草原上的天气真是气象万千,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便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似病例。

3.下列表述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次文学大赛得到众多名家的鼎力支持,莫言、铁凝、周国平等作家都忝列其间。 B.这位高级技师深情地说:“师傅对我垂爱有加,我感激不尽。”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D.我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A.微电影,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益增强。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B.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不仅要看他们在台上怎么讲,而是要看他们在台下怎么做;不仅要看他们在人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前怎么做,而是要看他们在人后怎么做。

A.④②①⑤⑥③ B.①②④⑤⑥③C.②④①⑥③⑤D.④①②③⑥⑤

C.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沿线各个国家。

A.我国古代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如“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通

D.卫生部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

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1 / 8

高考

B.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

D.“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记”也是一种文体,多以记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述为主又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6.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相与枕藉乎舟中 C.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何为其然也 D.蚓无爪牙之利 崖限当道者

7.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登高.而招 ②济水东.流 ③衣.缁衣而反 ④孔子师.郯子 ⑤顺流而东.也 ⑥圣.益圣,愚益愚 ⑦乃援琴而鼓.之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舞.幽壑之潜蛟 ⑩智.子疑邻 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⑩/⑨ B.①⑥/②/③⑤⑦/④⑧⑩/⑨ C.①⑥⑩/②⑤/③④⑦⑧/⑨ D.①⑥⑩/②/③④⑦⑧/⑤/⑨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地点、时间、季节、环境,描绘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 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 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流露禅意,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2 / 8

高考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纽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

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X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X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堆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3 / 8

高考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D.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10.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11.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2~16题。(5小题,共22分)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氐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高祖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称绩。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勒边戍 勒:命令 .B.向已暴死 向:刚才 .C.崇断狱精审 审:审判 .D.吾岂爱一躯 爱:吝惜 .4 / 8

此类也。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寿春城,屋宇皆没,崇与兵泊于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于女墙,城不没者二板而已。州府劝崇弃寿春,保北山。崇曰:“某某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某某之地,恐非国物。昔者王尊慷慨,义感黄河;吾岂爱一躯,取愧千载?吾必守死此城,幸诸君勿言!”.时州人裴绚等受萧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是时非崇,则某某不守矣。

崇沉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萧衍恶其久在某某,屡设反间,无所不至,世宗雅相委重,衍无以措其奸谋。

(选自《魏书·列传第五十四》)

以本将军除兖州刺史。兖土旧多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各击数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盗发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崇断狱精审,皆.

高考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B.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C.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D.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崇深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 ②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 ③以本将军除兖州刺史 ④诸村闻鼓,皆守要路 ⑤其中险要,悉有伏人 ⑥幸诸君勿言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崇赴任上洛时,推辞皇上派陕、秦二州军队护送的命令,率领几十名骑兵轻装急驰,安抚边民,送还抢掠的萧赜一方的平民,于是边境安定。

B.李崇任兖州刺史时设楼悬鼓,防治盗贼。每村建一楼,楼上挂鼓。发现盗贼,就击鼓传讯。各村听到鼓声,守住要道,设下埋伏,迅速捕获盗贼。

C.李崇善断疑案。寿春县民苟泰与赵奉伯争夺儿子,郡县不能决断。李崇将三人分开数十天,然后诈称儿子死亡,根据两位父亲的表现,准确判案。

D.李崇忠于职守。李崇拒绝属官提出的放弃即将淹没的寿春城的请求,坚守在城墙上,并消灭了谋乱的裴绚等人。他从严治军,训练几千精兵,固守边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5 / 8

(1)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盗发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

(2)萧衍恶其久在某某,屡设反间,无所不至,世宗雅相委重,衍无以措其奸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7、18题。(2小题,共9分)

·

西

苏轼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

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某某,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某某时作《木兰花令·西某某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某某某某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B.“佳人”一句写欧阳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阳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C.“草头”一句承接上阕,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1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默写部分(共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慨叹自身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

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高考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

月的语句:____ 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 五、课内基础部分(共10分)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金就砺则利 (2)假舆马者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术业有专攻 ...(5)举酒属客 (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7)明烛天南 (8)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10)今日病矣 ..六、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

中国人敬仰并倡导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能实践者固然让人敬佩,但“瓦全”者未

故正确顺序为:④②①⑤⑥③

必就让人生厌。勾践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都让人津津乐道。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是“瓦全”

5、B(“师”单用不能指京城。)

还是“玉碎”,你有着怎样的思考?

6、C 判断句式和宾语前置(A都是被动句式B 都是状语后置D都是定语后置 )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X围作文,不要套

7、B ①⑥形容词作名词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⑦名词作动词④⑧⑩意动用法⑨使动用法

作,不得抄袭。

8、B 无通感

9、D(“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大家并没有真正看电影,对有声电影依然无知。) 6 / 8

4、A

据前文“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

2020级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C(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作谓语。不用再加“强调”。生吞活剥: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

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那时人类还过着野兽的生活;比喻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噤若寒蝉:原指像冬季的蝉那样停止鸣叫。后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临危授命:危难之际,勇于献出生命。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2、D(A、介词残缺,在“从关爱孤儿”前加在“在”;B、不仅要··而是要,关联词语搭配不当;C、

句式杂糅,把“了”改成“的”。)

3、B(“忝列其间”是谦词;“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接受礼物;“八斗之才”指很高的才能,不能用

于形容自己)

高考

10、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

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11、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

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X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X令人忍俊不禁。(任答三点即可) 12、C(审:形容词,细致、确实。) 13、B

14、C(①是皇帝的诏令;③是李崇的任职情况;⑥是表明李崇死守寿春城的决心。) 15、D(“从严治军”错误,原文是“宽厚善御众”。)

16、(1)各村庄听到鼓声,都守住要道,因此盗案发生片刻之间,鼓声已传播到百里之内。是以:因此。

布:传播。句意3分。

(2)萧衍痛恨李崇长期镇守某某,多次设反间计,手段用尽,但世宗非常信任李崇,萧衍无法施展他的

奸计

雅:十分、非常。无以:没有办法。措:施展。句意2分。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李崇,字继长,是顿丘人。是文成元皇后第二兄李诞的儿子。继承爵位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年,担任大使巡察冀州。随即用本官(陈留公)身份代理梁州刺史。当时巴氐蠢蠢欲动,下诏命令李崇用本将军(镇西大将军)的身份镇守上洛,命令陕、秦二州派兵护送李崇到任。李崇推辞说:“边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诏代任,边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须宣读一下诏旨,不劳征调军队自卫,使人民心怀恐惧。”高祖听从了。于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急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氐当即安定。随后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掠得萧赜一方的平民,都要送还。南人感激,也送还荆州的平民200来人。双方边境安和,不再有战争警报。在任4年,很有政绩。

用本将军身份出任兖州刺史。兖州往日劫盗很多,李崇就令每村建一楼,楼上挂一鼓,盗贼出现的地方,立刻双槌乱击。四面最先听到乱鼓声的村庄,击鼓一通,闻鼓声一通的村庄以二通鼓为一节,再后听到的村庄以三通鼓为一节,各击鼓数千槌。各村庄听到鼓声,都守住要道,因此盗案发生片刻之间,鼓声已传播到百里之内。境中险要地方,马上都有埋伏,盗案刚发生,随之就能捕获盗贼。各州设楼悬鼓,由李崇创始。

先前,寿春县民苟泰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遇到强盗丢失了,几年不知去向。后来出现在同县百姓赵奉伯家中,苟泰用状纸告到官府。各家都称是自己的儿子,都有乡邻作证,郡县不能决断。李崇说:“这容易知道。”命令两位父亲与小儿各居一处,几十天里禁止往来,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两位父亲说:“你的儿子患病,刚刚突然死去,现在解除禁令,你可以出去办理丧事了。”苟泰听后就大哭,悲痛不能忍受;奉伯只是叹息而已,根本没有悲伤的样子。李崇观察到这种状况,就将小儿还给苟泰,追问奉伯骗取孩7 / 8

高考

子的原因。奉伯于是从实招供说:“先前丢失了一个孩子,所以胡乱认下一个孩子。”李崇判案精密确实,都像这样。

五月,暴雨连下13天,大水灌进寿春城,房屋都被淹没,李崇和兵士暂住在城墙上。大水暴涨不止,就乘船靠在城墙上的墙垛旁,城墙仅余二板左右未被淹没。州府的属官劝李崇放弃寿春城,力保北山。李崇说:“某某万里,系于我一身。我一旦动脚,百姓将人心瓦解,某某疆土,恐怕不再属于国家。昔日王尊慷慨抗洪,忠义感动黄河;我怎么敢吝惜自己的性命,而蒙羞千载呢?我一定要死死守住此城,希望诸君不再多说。”这时州民裴绚等接受萧衍任命代理豫州刺史职位,凭借洪水,图谋叛乱,李崇都将他们打败、消灭。当时如果不是李崇,那么某某就会失守了。

李崇深沉有谋略,待人宽厚,善于统领部队。在某某共经营10年,经常训练几千强壮士兵,寇贼侵扰边境,他率军迎战时所向披靡,号称“卧虎”,敌人非常畏惧。萧衍痛恨李崇长期镇守某某,多次设反间计,手段用尽,但世宗非常信任李崇,萧衍无法施展他的奸计。

17、D(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

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18、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19、

8 / 8

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

①接近 靠近 ② 借助 ③用来……的 ④ 学习、研究 ⑤劝请 ⑥享有 ⑦照 ⑧逐渐 ⑨研究 ⑩疲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