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望月怀远导学案(学生版)

来源:爱够旅游网
《望月怀远》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 • •

1、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3、关于“月”的意象。

学习重难点:

• •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1、 了解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 2、 3、

意象:驿道、征铎、马、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等。

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思乡缘由:战乱频繁,背井离乡,山长水阔,有家难回,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4、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烘托渲染,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以乐景衬哀情②对写法(想象)。不说自己,却说别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2、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其《感遇》十二首,抒怀感事,兴寄深婉,颇得风骚之旨,历来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相提并论。

3、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4、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觉( ) 滋( ) 盈( ) 堪( ) 还( ) 1

(2)、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遥夜: 竟夕: 情人: 怜: 滋: 不堪: 盈手: 佳期: (3)、自学导航: 1)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感受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歌的内容。

(二)、诗歌赏析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什么画面(境界)?这联历来被称为千古佳句,说说妙处。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

4、思考并讨论:(小组讨论)

首联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海上明月图,那么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分别给我们展现出什么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

2

5、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面对月光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运用了什么手法?

6、愿望的结果怎样?于是诗人又有怎样的举动?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三、总结

四、拓展延伸

拓展一:“月”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除了我们今天讲的思远怀人之外, 还能够抒发那些情感呢?

拓展二:阅读杜甫的《月夜》,与《望月怀远》对照,从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五、作业

背诵《望月怀远》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