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表现出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发展特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重要表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分割性。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表现出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发展特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重要表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分割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报道,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非金融类248.4亿美元,占93.7%,比去年同期增长40.9%;金融类16.7亿美元,占6.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

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亚洲地区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50%。从国家(地区)分布情况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越南、日本、德国、阿联酋、澳大利亚、新加坡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50.2%。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集中了境外企业总数的31.8%,批发和零售业为19.4%,商务服务业为1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

2003~200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9.8%,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3.4%,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34.8%,对外开放迈上了新台阶。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对外直接投资则呈波浪式增长,随着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起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抑或是兼而有之。

(一)对外直接投资类型

从理论上讲,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的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克鲁格曼产业内直接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国可

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水平对外直接投资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两种。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公司或企业作为投资者将生产资本输出到另一国,在投资所在国设立子公司,因此与出口主要体现为替代关系。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为了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实行专业化而将生产资本直接输出到另一国进行设厂或建立企业的投资活动,与出口则主要体现为互补关系。这是因为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形成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任何一方市场规模的扩张,都会对另一方生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扩散效应。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类型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产业内垂直投资的特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开发行业,主要表现出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在此条件下,随着投资规模的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原材料贸易和中介投入,对产品的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效果,即存在互补关系。

2、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出口贸易的作用。(1)资源开采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所在国开采资源是我国寻求低成本战略的需求,他能带动开采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而且开采取得的资源部分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所以从整体上看,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补型的。(2)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以占领东道国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投资,可能会替代我国的出口。但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扩大并维持世界市场份额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机械行业,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由于具有典型加工组装特点,对出口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而且这种作用是持续而长期的。对于纺织行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主要是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那么一次性投资建厂会带动国内纺织机械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其中,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国家对此有限制。可在有的国家就享有免配额、免关税优惠,可大大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因此,纺织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是替代和互补兼而有之。总的来说,我国在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向海外企业提供机器设备,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而在国外合资开办制作和加工装备生产企业,同时又可以带动国产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半成品以及劳务的出口。(3)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现有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旅游、交通运输、批发与零售等行业。它们成功绕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进入对方市场,不仅没有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反而极大推动了母国的出口。服务贸易型企业投资的动机和目的很明确,是为扩大出口服务,因而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是积极的。

(三)结论分析

我国出口对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显著,相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长期引致效应,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符合产品周期理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以产业内垂直投资为主,在对外投资的出口效应上更多体现的

是出口引致效应,即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对我国的出口有拉动作用。

我国协调发展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对策

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我们应本着积极推动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融合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大力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带动我国出口的发展。

(一)建立规范的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应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并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从企业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分析出发,确定具体的海外投资规模、鼓励或限制对外投资的行业清单、区域战略以及其他相关战略和策略。

作为WTO成员国,要加快建立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与国际法、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目的。

(二)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

我国存在一些处于比较劣势,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广大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地区来说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应考虑将这些产业转移到上述国家和地区,来保持和扩大产业优势,既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也有利于维持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海外市场份额。

在我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带动相关行业的出口作用很小。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高度结合的,此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我国企业应更多投资于后项关联度强的行业,实行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更有效地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

(三)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发展海外直接投资

鼓励那些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对外经济活动。通过跨国参与国际竞争,既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又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提升贸易结构。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同时企业还应扩大实力、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满足企业跨国竞争的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