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2卷第5期文化纵横

新媒体环境下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漆菁夫  漆小平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摘 要: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已成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基础性的环节,虽然当前取得一定成绩,但基本上以日常实用型产品为主,且优质的、创新型的产品较少。本文认为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未结合时代特色,新媒体环境是其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重点论述数字化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在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运用,进而促进文创产品意义与功能的实现。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161-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当代社会已经进去了新媒体时代,虽然其概念未有定论,但各种新媒体的形态已不容人们忽视,并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就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文创产品开发、销售等带来新机遇。但纵观我国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基本上以日常实用型产品为主,且优质的、创新型的实用型产品较少。这一问题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未发挥新媒介的优势,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重点论述数字化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在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运用,进而促进文创产品意义与功能的实现。

一、新媒介时代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存在的问题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既传承、保护、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同时,还能满足当代大众的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要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日用产品。因此,当前我国文创产品开发的形式基本以实体产品为主,确实也有部分引爆全国轰动的产品,如故宫口红、“朕知道了”胶带等等,成为文创产品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样的产品毕竟较少,各大旅游景点、文化机构中的文创实用产品,不但品质低劣,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而且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形式多为直接印制图案并无创新。虽然也表达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文创产品形式并不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趣味,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尤其对于具有特定政治意义,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来说的红色文化更是如此。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党在我心中”的布艺手提袋,设计师直接将“党在我心中”与该博物馆的LOGO印制到手提袋上,并未作任何艺术化处理,根本无法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又谈何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促进经济增长呢?实用型的文创产品固然是重要方式之一,但如果不注重提高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仅停留在模仿、复制的层面,根本无法真正促进我国文创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我们也明显看出当前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并未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数字媒介运用的较少,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移动端新媒介、虚拟现实技术等已经广泛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新媒体的运用真正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拉近了大众与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的距离。因此,本文认为当代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应该积极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实现产品开发设计的多元化。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对新媒介的运用。

二、新媒体在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运用新媒体也称之为数字化媒体,其依托于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图文声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媒介,其运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可以极大地拓展日常实用型文创产品的格局,使其更加的多元化、个性化。如《红楼梦》跨超本“口袋书”,其就是借助于数字多媒体编码将音乐、朗诵、动画、插图等不同形态共存于一体,实现跨媒介以及跨时空的文化展现。同时,有借助于数字媒介实现了超链接,以《红楼梦》文化与知识点为主,串联搜索、关联激活线上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内容,增加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红楼梦》跨超本“口袋书”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开创了“移动互联+智能穿戴全覆盖”数字阅读出版的新模式。读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并提示可用iPhone、谷歌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扫描,就可以欣赏到图文声画结合的精美内容,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感官体验,从而提升了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的新境界。

虚拟展示技术也是新媒体时代一大优势,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信息的可视化,无论是文字、感觉、构想等都可以用图像化、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其图像内容越来越逼真,因而其迅速地应用于影视娱乐、教育、军事、医疗等行业。这些年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其衍生品的文创产品也积极地拓展其造型设计、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产品传播信息立体化,虚拟展示技术为其带来了可能性。不仅可以赋予文创产品造型设计的时代性特征、丰富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使其产品传播的信息更具有立体透视性。如腾讯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创作的故宫文化的VR电影,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将文物形态、特征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地展示出来,全方位作用于参观者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即时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

互动性也是虚拟展示技术的另一大优势,浙江大学基于大众互动性体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借助于虚拟展示技术等手段推出的AR明信片,其只需要下载一个免费的APP,用户仅需将摄像头对准明信片或画册,就会出现学校建筑立体模型,摄像头离开明信片后,离线模式仍让模型停留在空中让消费者观赏。这种文创产品开发的形式完全突破了传统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的文创明信片纪念品的形式,易于吸引大众的眼光参与互动,进而实现文创产品的销售。

三、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不仅拓宽了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而且凭借网络平台,逐渐构建了新型高效的营销模式,也逐渐培

作者简介:漆菁夫,男,汉族,江西宜丰人。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161 

文化纵横

育一批“铁杆粉丝”,发挥粉丝经济的巨大能量。但是由于数字化媒体成本较高,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运用上,一方面还未完全普及,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方面也仅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代乃至未来的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运营与销售均离不开新媒体语境。

(上接第159页)胜有声的效果。

三、独特的女性形象和视角(一)坚韧中柔弱

霍建起导演最为精彩的几部电影很奇特的一点都是从女性表达入手,影片《秋之白桦》,杨之华代表了当时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前半段从之华的视角,刻画了一个勇敢追求革命和光明,勇敢追求爱情和独立的新女性的形象,这种叙事的角度,能够很好地把一个女性感情变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她对瞿秋白的爱情,从悄然发生、到暗恋、到欲言又止,又到大胆表白的过程仔细地刻画出来。而在电影《暖》中,我们又看到了和上面几位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暖”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她的形象是鲜活的,比上面几位女性都要有色彩。年轻时的暖外表美丽、性格开朗、心高气傲、喜爱唱戏,是一位向往走出小乡村,出去体验城市新生活的女生;婚前的“暖”依旧美丽动人,但因为意外瘸了一条腿,带着些许的自卑,但她依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出乡村;小武生和井河先后对她的抛弃以及瘸腿带来的自卑感,婚后的“暖”变成了毫无希望和生机的农村妇女形象,曾经姣好的容貌难敌岁月的摧残,梦想和希望被现实生活一步步压垮直至完全消磨,终成为了可以承担农活照顾哑巴丈夫和子女的妻子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表现的都是她们最为真实的本身,霍建起导演通过这些告知观众她们仍旧是处于男权社会下的柔弱女性,这不代表她们不坚韧,但是她们却都是需要被男性解放的柔弱的传统女性。

(二)诗意的东方特色

许多中国导演在影片的选材构思方面都会选择具有诗

参考文献:

第2卷第5期

[1]吕锋,曾憧杰,周越.“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J].包

装工程,2017(04):29-33.

[2]冉彬,杜月婷.新媒介为文创产品开发带来的机遇研究[J].包装工

程,2018(12):176-179.其他作者简介:

漆小平,男,汉族,江西宜丰人。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意化的东方特色,在这一方面霍建起导演有了很好的诠释。首先,他的影片都是从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着手,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对于父与子微妙关系的展现,儿子和父亲由于缺少交流产生了许多隔阂,但是在儿子选择父亲的职业后,父子间这种相似性逐渐地展现出来,儿子开始考虑这种关系,最终在短暂与父亲独处后,这种隔阂被打破。影片是对东方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进行了描写,这种人伦道德精神正是东方所独具的。《萧红》同样也是对传统人伦道德的深刻讨论,她的一生备受争议,她和众多男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否有悖传统一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其次,导演的影片也展现了东方特色中的家庭观念。所有故事的发展都是基于一个“家”,无论是《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三口小家还是《秋之白桦》中国家的这种大家,相较于西方《阿甘正传》《变形金刚》等相对于独立的个体,霍建起导演的作品都被赋予了极具东方特色的家的概念。最后,就是诗意的表现手法。

四、结语

通过对霍建起导演电影艺术性的探讨,促使我们能够对霍建起的影视创作有深入理解。在论文探讨过程中主要针对霍建起导演影片的艺术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导演的片子中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也希望以后能够不断萌生新的想法,更好地理解影片。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美】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M].李伟峰,译.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13.[3]【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陈国铎,黎锡,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上接第160页)融合在剧中主人公的成长链条之中,郑雨晴在感情与家庭的人生抉择中,都会与她的职业选择相挂钩,她的每一次蜕变都是映照着纸媒在新的媒体融合时代不得不进行自我调适和转变。《我们的四十年》中的冯都童年时期的记忆就是电视机那一小方影像世界带给他的新奇与幻想,这种根植于其内心的文化记忆驱使着他在电视产业有一番作为。

三、在创新之中回归真实

文艺创作的基础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作为最为反映中国国民生活境况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其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国产电视剧对现实主义的探索走向深化和细化,现实题材电视剧也迎来精品时代。2002年,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发了国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集体回忆。2005年,《亮剑》的播出掀起了军旅剧的热潮。2008年,一部几乎没有任何知名演员主演、没有添加任何爱情元素的《士兵突击》从一批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题材军旅剧审美形态。与此同时,家庭伦理剧也愈来愈见品质效应,如《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而后者更是曾被当作国礼走出了国门。随之而来的上海电视节,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大赢家,2018年入围上海

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的10部作品中,现实题材就

占了7席,分别是《白鹿原》《和平饭店》《急诊科医生》《美好生活》《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我的前半生》。

以上所述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能够获得观众喜爱和业界认可,是因其规避了一般叙事套路规则,将故事情节设置在最真实的层面,将人物架构在准确合理的环境之中,在寻求影像和叙事创新的基础上,并没有逾越真实的现实环境。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前也曾涌现出一批展现婆媳矛盾的家庭伦理剧,大多数都是婆媳之间没来由的恩怨,整个戏剧冲突就围绕着两者的相互争吵来展开,几乎完全脱离中国传统家庭典型的相处模式。《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被极端丑化,是一处完全意义上的“赵式幽默”的舞台之外的延伸。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将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主流,将笔触深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方能展现其应有的审美期待。

参考文献:

[1]陈友军.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7.

[2]彭文祥.新时期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基本主题[J].当代电影,

2008.10.

[3]吴学明.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走向世界[J].中国电视,2003.

1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