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家的教育思想2

来源:爱够旅游网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的“乐感教育”;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积累到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追求道德的“自律”,反对“他律”。

1、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其办学方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焉。”因此其弟子遍布整个社会阶层。不分等级、地区、年龄限制,平等入学

2、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伦理本位:儒家认为,治理国家除了让国家富足,还要对民众进行,伦理教育。即教育的目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社会教化。同时孔子阐明在有了人口财富之后,才能进行教化。提出了富国教民和保国教民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作用。

3、关于教育目的思想:《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进行伦理教化。

4、关于教学理论的思想:

由““学而知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句,可见孔子主张要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看出孔子对反复学习,温故知新的重视。

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看出其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思想。学思结

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看出他的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儒家认为,就教而言,学生当思考却不能理解透彻时,需要老师启发引导。

5、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其对立志有恒的教育思想。

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其克己内省的教育思想。

由“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其改过迁善的教育思想

由“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必行,行必果”可见其慎言民行、言行一致的教育思想。

6、关于教师的思想:

因材施教:儒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者,孟子曾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办法。

教学相长:儒家十分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孔子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道理哲学

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热爱学生,忠于职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成自己的东西。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在中国扎下根,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教都予以扶植,此时佛教进人鼎盛时期。宋代以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更加强固,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佛教日益与儒道相融合,一些主要佛教教派的基本观点为宋明理学所吸收,佛教日渐衰微。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和久远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道教累积大量经籍和文献资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教的思想来源于古代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其思想来源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如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 、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黄老思想、佛教等的吸纳。

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它诞生以后,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产生着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鼎足而立,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一)思想文化方面 1、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 2、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道教为追求长生不死,即生成仙,从一开始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民间习俗的影响。例,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

(三) 道教保留至今的图画、雕塑、建筑、音乐又对传统艺术有很大影响。

(四)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影响深远。

1、从有著录的绘画来看早在三国时就有以道教为题材的画,是杨修画的《严君平卖卜

图》。

2、道教的雕塑也有较高艺术水平。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雕像,四川大足县的道教石窟造像

3、现存道教斋礁仪式中的音乐,则是一种“活化石”,与我国的传统戏曲有着血肉联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文化的根源是道教,则道教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道教作为一种富于理想而又积极投入生活的宗教,根植于中华传统,深入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生活习惯中。

科举制的特点

从内容到形式考察,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1.分科取士:科举即分科举人之义。封建王朝设立一定科目来公开招考人才。考试科目繁多,有常设科目和特设科目

2.考试为主、定期举行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科举制与选举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考试为主,后者以察举(推荐)为主

3.自由报考:这是科举制度区别于前代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它是科举制度自由竞争、机会均等精神的体现。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自行报名申请考试,不必由官吏举荐。

4.文衡与择优录用 :科举制度以一种严格、规范的文化知识(主要是经学知识)作为公开招考、甄选人才的客观标准,突出了知识才学的重要性。政府不问士人的出身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考试优劣和才能高低定资格,录用考试的优胜者。它不同于汉代察举制重德行、名声,也不同于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出身。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帝的工具和奴仆。

(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