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第15期 55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体会 陈康宜陈千勇 (潮州市枫溪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潮州52103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脾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有较大改善,且治疗期间和和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中医辨证 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治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1:1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15—0055—01 传统中医理论中记 脾胃病是I临床常见病,各个年龄均可发病。中医辨证治疗认为脾 磨、痛苦不堪。脾胃的功能是人体升降的枢纽 ,胃病病位在脾胃,多为本虚标实,与肝脏关系密切,治以攻补兼施,标 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水谷运化为阴,胃主受纳 本兼治 ]。近年来,本院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 腐熟为阳,也就是说脾与胃实际上互为表里,燥湿相济,脾升则胃降, 疗效,现对2015年6月一2016年6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脾 二者共同主导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 。 中医认为影响脾胃发病的因素较多,脾虚胃实也时时互为因果, 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而脾胃失调也会波及其他脏腑和器官,实则各器官功能互为影响 。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一2016年6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作者查阅文献后发现,中医记载的与脾胃疾病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100例脾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确诊为脾胃病。 饥饱失常、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寒热无度、脘腹受凉及复食生冷等,上 进而导致脾胃功 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62 4-3.67) 述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脾失健运,清气不升等情况,出现疾病症状。脾胃病的病理可归结滞与湿为先导,寒热虚 岁;胃食管反流患者8例,胆石症患者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3例, 能失调,萎缩性胃炎患者13例,慢性腹泻患者11例,便秘患者l6例。排除合 实为基本证候表现 。脾胃虚证多由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引起,实证 并其他重大疾病或恶性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愿 多为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等引起,一旦患者出现脾虚不运,则可导致水 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滞可致脾胃不 意配合资料收集工作。 1.2治疗方法 健,导致患者出现脘腹胀、胃脘痛等症状。脾与肾是先天与后天的关 1.2.1肝胃郁热、肝气犯胃型:针对肝胃郁热型患者,应使用砂仁、焦 系,彼此转相滋养,相互为用。 2辨证治疗注意事项:脾胃位处中焦,乃气体升降之枢纽。因此在 三仙、川厚朴、鸡内金、陈皮、半夏等药物,以达到和胃止痛、疏肝泄热 3.治疗的目的;针对肝气犯胃型的脾胃疾病,治疗应以舒肝理气和和胃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胃气,避免胃气受损,同样不能导致胃 应给予患者健脾益胃之 降逆为主,使用具有舒肝理气及活血功效的药物,如乌药、丹参、香橼、 气过度抵制。对于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若患者出现脾胃功能升降失调,可以与以患者补益 枳壳、莱菔子、木香、川芎、沉香、甘松、小茴香、桃仁、元胡、三棱、郁 品,金等。 治疗;对于阴阳不平衡者,应给予攻实补虚、升降,并通过温寒相适方 1.2.2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型:针对寒邪客胃型的脾胃病患者,应给予 法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脾胃疾病无年龄、性别等差异,各个年龄段 陈皮、升麻、白术、炙甘草、柴胡、桔梗、黄芪、紫苏、生姜、枳壳等具有温 均可发病,且疾病自身难愈。脾胃病与人体禀赋、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应权衡利弊和轻重缓急,在给予升降、温清、攻补等 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和调理;针对脾胃虚寒患者,应给予 给予辩证治疗时,当归、生姜、补骨脂、远志、党参、麦芽、红枣、浮小麦、木香、五昧子、酸 治疗时,必须综合考虑,对症施治。 枣仁、炙黄芪、茯苓、白术、桂圆等具有温中健脾功效的药物,上述药物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全部100例脾胃病患者在经过中医辨证治疗 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 合用具有补肝益肾、健脾开胃的功效。 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较高。全部患者均已治愈并出院。 1.2.3饮食停滞型:饮食停滞型患者常伴吞咽酸水、苦水、饱胀感强、 发症,舌苔厚腻、脉象滑等症状,该类型患者应给予消食导滞药物,如山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了住 院时间,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等药物。 1.2.4淤血阻滞型:此类型的患者应给予丹参、冰片、三七、山药、重 参考文献 楼、丹参等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 。 [1]田泽民.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1.2.5寒热互结、胃阴亏虚型:针对寒热互结型患者,应给予半夏、黄 教育,2010,8(3):20—21. 芩、大枣、干姜、甘草、黄连、人参等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的药物进 [2]程道忠.脾胃病证中医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行治疗;胃阴亏虚型患者应给予具有益胃养阴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沙 2011,17(27):159. [3]刘绍能,张秋云.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药, 参、麦冬、细生地、玉竹等。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患 2011,30(4):282. [4]杨万平,王文兰.消渴病辨证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者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2结果 2011,30(18):16. 100例患者在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 [5]王永胜,高丽娟.探讨脾胃病证的中医辨证诊断及辩证治疗效果 明显好转,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出现,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较高。全 [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2—3. 部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3讨论 2016年lO月12日收稿 3.1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脾胃是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患者常饱受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