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中医称为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多见。非感染因素包括喂养不当、药物过敏、气候因素、消化功能不全等。中医上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阳气亏虚,可导致脾病湿胜而泄泻。
严重的腹泻可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孩子出现腹泻症状时,特别要注意观察其精神情绪、皮肤黏膜干燥程度、皮肤弹性、前囟眼窝凹陷程度、哭闹时泪量、四肢温度、体温、尿量等的变化。
腹泻患儿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去医院治疗:严重的呕吐,不能进食。阵发性哭闹、尿少、呕吐等精神很差,面色改变。严重的腹泻,每次量多,或次数很多,送孩子去医院的同时要及时把大便收集带到医院。小于1岁的孩子。明显的粘液便或脓血便。
预防保健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注意餐具卫生,定时定量喂养。 2.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存放过久的饮料和食品。 3.做好便器、尿布、玩具等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4.注意天气变化,实时给孩子增减衣服,避免过热和受凉。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5.对腹泻患儿要调整饮食,不需禁食。如果是母乳喂养的继续母乳喂养,牛奶喂养的孩子,奶粉冲稀点或换成无乳糖奶粉(腹泻奶粉)过渡一下。大点的孩子,饮食清淡为主,只吃些稀饭或面汤就可以了。总的原则,不需要饥饿疗法,当然也不要过饱,不饿不要硬喂。对有脱水的患儿,可采用口服补液盐。
6.加强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由前向后擦洗肛门及周围,并擦干。如有红臀,可局部涂抹植物油。
7.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重的需输液和口服补液等治疗防止脱水。尤其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家长更要有耐心。由于病毒毒力,数量和患儿体质的不同,病程长短不一,往往在病程的第4-6天腹泻达到高峰,比病初腹泻次数还多,此
时不能强行止泻,强行止泻可能使含病毒的不正常大便存留在肠道中,引起腹胀,腹痛,毒素吸收到血液等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情恢复,需继续补液等治疗,待病毒排完,肠黏膜修复后才能停止腹泻,病情痊愈。
8.此外还可采用祖国传统医学的推拿疗法,缩短病程,减少患儿因吃药、输液带来的痛苦。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法则为运脾化湿。可采用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龟尾、推七节骨、捏脊等手法,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等手法,根据不同证型加用不同手法,如偏寒湿加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清大肠,偏伤食加推板门,偏脾虚加揉足三里。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5.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
★合理喂养:在患儿腹泻的急性期,可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可先以1/2稀释牛奶,去脂或去乳糖配方奶等喂哺,已添加辅食的孩子可吃稀粥,蔬菜和肉末,也可喂果汁,待宝宝病情好转后,可逐步恢复至全奶和平时饮食。注意进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渐恢复到平时饮食,切不可操之过急。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家长不要太心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重的需输液和口服补液等治疗防止脱水。由于病毒毒力,数量和患儿体质的不同,病程长短不一,往往在病程的第4?6天腹泻达到高峰,比病初腹泻次数还多,此时不能强行止泻,强行止泻可能使含病毒的不正常大便存留在肠道中,引起腹胀,腹痛,毒素吸收到血液等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情恢复,需继续补液等治疗,待病毒排完,肠黏膜修复后才能停止腹泻,病情痊愈。
宝宝腹泻时需要禁食吗?
有人说宝宝腹泻时要禁食,这样做可以让肠道得到适当的休息。其实这种办法并不适合孩子。因为孩子小不能耐受饥饿,而且可能会加重脱水。所以腹泻的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的继续母乳喂养,牛奶喂养的孩子,奶粉冲稀点或换成无乳糖奶粉(腹泻奶粉)过渡一下。大点的孩子,饮食清淡为主,只吃些稀饭或面汤就可以了。总的原则,不需要饥饿疗法,当然也不要过饱,不饿不要硬喂。
还可采用祖国传统医学的推拿疗法,缩短病程,减少患儿因吃药、输液带来的痛苦。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法则为运脾化湿。可采用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龟尾、推七节骨、捏脊等手法,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等手法,根据不同证型加用不同手法,如偏寒湿加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清大肠,偏伤食加推板门,偏脾虚加揉足三里。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此外,腹泻的预防和调护也很重要,注意饮食卫生,提倡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