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关爱学生是师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读懂学生是为人师表的方法之源。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师岗位的基本功。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先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数学。
一、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于胸”,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案例一】《比例尺》教学片段
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了一张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老师那么高,照片里看起来这么小。
于是我量了照片中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5厘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那实际身高与照片里的高度是按多少的比例缩小了呢?
生1:5 :175=1 :35
生2:应该是35 :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建造一幢落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1: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2: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3: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
【反思一】: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张生活照、一条建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二、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怎样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机智,更是教学观念。印象比较深的是几年前听过的一堂数学课《年、月、日的认识》。
【案例二】《年、月、日的认识》
师: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芳的学生,她爷爷今年岁,只过了16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
生:因为小芳的爷爷那时候穷,所以才过了16个生日。
(听到这个回答,场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同学们也笑了,而惟独这位执教老师露出了非常尴尬的神情,并果断地下了结论)
师:学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教学新课) ……
【反思四】:如果这个问题来问我们自己,自然就能很轻松地回答出来,因为我们知道有关闰年的知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知道啊,那位学生能想到“因为穷,爷爷才过了16个生日”已经不简单了,更何况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开放的。除了穷,也有可能因为忙,也有可能爷爷不喜欢过生日……由于教师事先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又怕浪费自己宝贵的上课时间,尽管尴尬但也只能很果断地
让学生就此刹车。说穿了,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适时适宜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教师完全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据小芳说,她爷爷不管穷不穷、忙不忙,每个生日都要以各种形式来庆祝,但还是只过了16个生日,你们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揭示课题也为时不晚。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好比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书籍,可能我们刚刚翻开几页,看了序言,就主观地认为已经了解了书籍的主要内容,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停滞了,那一本本书也就自然地尘封在那里,甚至沾染了灰尘。其实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用心去品读。课前,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我们要极尽可能地走近学生身旁,关注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课余时间,我们也应走近学生,和他们沟通学习上的成败,聊一聊生活中的得与失,去感受学生心底的澄明和丰厚!走近学生,我们会很快乐;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编辑/张俊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