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百姓氏迁澄始祖

百姓氏迁澄始祖

来源:爱够旅游网
百姓氏迁澄始祖

马世明、马国兴、马开泰、马连文

原籍福建省莆田县,长期在海南岛北部湾海域捕鱼,常宿澄迈湾畔一带海岸。宋熙宁六年(1073年),定居澄迈湾沿岸,命村名银题村,后迁居今址。聚居者皆为马姓,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马村。裔孙主要散居马村镇等乡村。 云海

系云姓过琼始祖,原籍甘肃省陇西县。宋末进士,官居陕西路总管。御任后随子云从龙奉养天年,居文昌县。其孙云铉,为元朝钦州万安军知军,钦授钦廉两州按察使。元末携家渡琼避战乱,迁居文昌县宝芳。七百多年来,云氏后裔散居海南各地,尤以文昌县苑头、锦山、翁田和宝芳最盛。后裔云天雁、云天望,世居文昌县头苑村。于19年随母到长安公社大坡山村,1980年迁居长安镇长安墟。 毛文锦、毛文秀

原居海口市盐灶村。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迁居澄迈县金江镇。 王勇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宋末任琼防千户候。宋末元初(1260~1278年)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钟寨村。生三男:王应嘉、王应珂、王应璋。次子迁居儋州,季子应璋乃居钟寨村。其后裔定居金江镇钟寨村、地坡村(已废)、大催村;福山镇东潮村等村庄。 王震

唐代大常寺卿,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会同县(今琼海市)水头村。其后裔王妥(何),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从会同县(今琼海市)迁居澄迈县加乐垌罗央村。王妥后裔主要散居于加乐镇加玉村、吉坡村、彰坡村、昌尾村;太平乡加潭村;仁兴乡美厚村等18个村庄(墟),总人口约4000多人。 王天祥

宋末将军,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宋咸淳六年(1270年)奉命来琼“平乱”,后落籍今址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其后裔主要散居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墩山村、黄龙村;山口乡文头山村;加乐镇桂村园村、新坡村;中兴镇加富村、福来墟、美荣村;仁兴乡松头村、仁兴墟、美厚墟等20多个乡村。总人口约5000余人。 王光政

原籍(省籍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王宏泽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琼州府乐会县(今琼海市)。其后裔王定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乐会县迁居澄迈县沙墩村。后散居长安镇南洋村、长安墟;金江镇富朗村、加笼园村等8个村庄,总人口约1000余人。 王宗达

字德昭,号诚之,宋解元,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祖籍京都太苍州(今江苏省太苍县),后迁居福建省莆田县甘蔗园村。南宋德禧二年(1276年)出仕琼州,后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沟前村。其后裔主要散居金江镇博潭村、黄龙村;长安镇南墩村、仁格村、许居岭村;加乐镇王美丰村、石头村;文儒乡加味村;石浮乡栖雁岭村;中兴镇大园村、积坡村;山口乡孔水村等28个村庄(墟)。为澄迈一大望族,总人口约1万余人。

王居凤

原籍福建省甘蔗园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从福建迁居澄迈县福山蕃华村(今芬华村)。其后裔迁居仁兴乡仁坡村。 王居正

字习之,族人称悦公,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江苏省扬州市,后迁居福建省莆田县七芳村。宋元祐二年(1087年),出生于官宦世家。宋政和二年(1112年)中第四名进士,曾在朝廷任兵部侍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2月被贬来琼,同年3月在琼山县府城病逝。次子王斗赳后来迁居浙江。长子王斗魁定居琼山县府城东南郊潭社村,生有九个男孩。王居正的后裔布遍全岛各地。宋宝庆十一年(1235年),悦公后裔王居朝从琼山县迁居澄迈县太平乡大潭村后,裔孙和次子王斗赳的后代陆续移居澄迈,散居全县十八个乡镇,聚居于长安镇长坡村、合福村、长村村;加乐镇茅坡村、加志村、加桐村、上位村、产坡村;文儒乡南林村、加雕坡村;太平乡大潭村、塘北村;金江镇塘口村;山口乡山口村、加巨坡村;美亭乡大美村、扬坤村;老城镇玉堂村等360多个村庄(圩)。为澄迈最大氏族,总人口约6万余人。 王朝英

又名王钦命,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年),渡海来琼,落籍今址澄迈县美亭乡黄竹村。其后裔主要散居美亭乡黄竹村、加岑村、北让村;马村镇东水港;金江镇大催村等村庄。 王德裕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琼州府琼山县。后裔王兆运,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从琼山县迁居澄迈县福山龙云村。此后,王德裕后裔又从各地迁居澄迈县中兴镇南仙村,桥头镇坡村,山口乡美万村等9个村庄。总人口约1000余人。 邓仲智

系邓姓渡琼始祖。原籍广东省海康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出任澄迈县教谕,任满落籍今址澄迈县永发镇潭杩村。后裔还散居桥头镇圣目村、反帝村,山口乡田坡村、铜鼓村,中兴镇坡帝村等。 冯彻

家父冯温,原籍福建省莆田县,曾任翰林院文林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莆田县迁琼,卜居澄迈县瑞溪下僚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白莲镇儒楼村,后改名玉楼村。总人口有1300余人。 冯智戴

唐代,冼夫人曾孙,冯盎之长子冯智戴自崖州移居澄迈,住地秀石之响声,土语称“石矍 ”,故名石石矍 村。 冯进勇

又名冯镇,是冯宝和冼夫人的第三十五世孙,渡琼先祖冯翔的曾孙,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一说宋崇宁四年(1105年),奉命南征,后落籍澄迈县恭贵乡封平都,村名沿用石石矍 村(今属老城镇)。生三男,长冯文浦,后迁居琼山县;次冯文俊,乃居原籍;三子冯文杰,后迁居临高县。有后裔居老城镇潭才村;福山永边村等乡村。冼夫人墓(衣冠冢)、冯进勇墓位于澄迈华侨农场富昌村东北面的富昌坡。 冯荣贵

又名冯士贵,祖父冯可文,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黄塘乡吉康都甲万坑村;家父冯殿高,居于原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初二日,全家老幼来琼,

二月二十六日抵海口,初居琼山县新化乡遵潭都帝香村,后迁居今址澄迈县山口乡下岭村。冯氏后裔主要散居下岭、崇文、松柏、大云、大云墟等乡村。总人口约2800余人。 占登徐

原籍文昌县宝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福朝村。 卢本能

出生于文昌县东塔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澄迈县卢瑞山村(又名石坑山村),不久迁居长安镇下云村。 叶茂

系叶姓渡琼始祖,原落籍文昌县迈仍村。后裔叶万盛,于清代光绪初期,从迈仍村迁居琼山县府城镇经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后迁金江镇博潭村。 甘才

原籍琼山县灵山大宋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岭仑墟(今属昆仑农场)。 田报谷

祖父田三公,世居崩岸村;家父田有宝,居于原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崩岸村迁居今址金江镇白鸽洋村。 石培德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落籍今址澄迈县金江镇富朗村,后裔从富朗村迁居中兴镇江斧冲村等地。 邝颐

系邝姓过琼始祖之一。渡琼落籍定安县,后裔邝奋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定安县沙湾村(今属屯昌县),迁居今址澄迈县加乐镇石头村。 邝博文、邝博学

出生于博养村。家父邝复仁,世居海口流博养村。清顺治年间(14~1661年)迁居澄迈县金江镇海河村。 龙云起

祖父龙天君,世居琼山县大叠村;家父龙时平,居于原籍。清顺治年间(14~1661年)从大叠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下僚村。 龙籍梯

祖父龙田淮,世居琼山县遵潭大星村;家父龙仕琚,居于原籍。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大星村迁居澄迈县西峰村,后迁居今中兴镇好保墟。 伍国亭

原籍海口流博养村,三十三年(1944年)迁居澄迈县白莲镇玉楼村。 全廷直

原籍就广东省廉江县山心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廉江县山心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墟。 农开宋

祖父农朋亨,世居广西省靖西县常付(富)村;家父农通旁,居于原籍。1987年迁居澄迈县福山荣文村。 刘孔伯

又名刘振声。系刘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广东省,元朝至元十三年(1277年),出仕琼州,后定居原曾口县旧址秀水村(今博罗村邻)。刘孔伯生四男:刘尚贞、

刘尚记、刘尚育、刘尚明。其长子刘尚贞、次子刘尚记移居永发地方长福村。其四子刘尚明从秀水村迁居瑞溪加琏村,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三多村入赘孙家,后定居于三多村。其后裔主要散居于瑞溪镇三多村、罗浮村、山内村、山口村、上琼村、南尖村;长安镇三坡六村等村庄。总人口约3000余人。 刘光宗 祖父刘杰,世居文昌县东阁地方文田村;家父刘木尚,迁居澄迈安三坡六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三坡六村迁居今址瑞溪镇山内村;后裔刘田贤迁居金江镇大催村。总人口约1000余人。 刘廷榴

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澄迈县打铁市(今金江镇)。 刘德宣

系刘姓渡琼始祖之一占渡琼后立籍琼山县,后裔刘必闻、刘必达,元至正年间(1341~1368),从琼山县迁居今址澄迈县永发镇长福村。 华开民

祖父华文师,原籍文昌县东郊玉石村;其父华明銮,居于原籍。新中国建立后,从政澄迈,落籍金江镇。 孙开文

系孙姓渡琼始祖之一。先祖居住山东省惠民县,后迁居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甘蔗园村(“乐安堂”支)。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出仕琼山县令,任满落籍琼郡城(今琼山市府城镇)东南六里的地方。其后裔散居琼岛十三州县,主要聚居地为琼山、崖县、定安、乐东、临高、儋县市县。后裔孙光照,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临高县龙波地方迁居澄迈县永泰乡西黎中都美祖村(今已废),1940年至1945年迁居中兴墟。1952年,长子孙明乙之儿孙中雄仍居中兴墟,二子孙明次迁居今中兴镇北茂村,生一男孙中积。 朱廷玉

系朱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西厢朱家巷。宋景德二年(1005年),奉命来琼征战。宋乾兴元年(1022年)奉召回京任职,长男朱圣护随身,命其七子圣谟、圣训、圣甲、圣诰、圣诏、圣泰陪其妻国氏,落籍琼山县三好乡谊州都晋江村。其后第三子朱圣训,从琼山县晋江村迁居澄迈县老城鲁邱村,其后,裔孙陆续迁居澄迈。朱廷玉后裔主要散居在澄迈县金江镇大坡村、长安镇蕃村,太平乡古岭村,文儒镇南斗园村、新村村等乡村。总人口约900余人。 许谟

字圣哲,号宏楷,系许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许腊村。南宋淳熙十六年(11年)中举人,宋绍熙二年(1191年),任琼州府通判,御任后定居文昌县东阁村。许谟生有三男:长男许全,随父母定居文昌县东阁村;次男许金,迁居琼山县东山地方卜正村;三男许企,迁居临高县加利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许金后代从琼山县卜正村、大坡村等地迁居澄迈县永发镇排坡村、排坑岭村;瑞溪镇下僚村;新吴镇石鼓村(原名文堂村)、龙楼村;文儒乡新园村等地。总人口约2700余人。 许高魁

先祖居于(省籍不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常在琼州海峡捕鱼,日久落籍今址澄迈县老城镇大场村。

严昌发

祖父严公,原籍琼山县东排溪村;家父严光彩,迁居琼山县府城镇打铁街。1948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瑞溪墟。 何兴

字矩度,系何姓最早渡琼始祖。原籍湖南省宁远县何平乡,进士。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授朝议大夫,后被贬琼州,任雷琼副使。任满后选居琼山县叠里坊门村,后立籍定居琼山县龙塘仁何村。其第六代裔孙何玉,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居今址澄迈县永发镇施教村,其后,裔孙从各地陆续迁居澄迈。后裔主要散居于新吴镇龙楼村,瑞溪镇三多村,永发镇施教村,福山镇土艳村,加乐镇效古村等乡村。总人口约4000余人。 何国卿

原籍福建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闽来琼,定居于澄迈县永泰乡瑞溪村。 何家驹

原籍广东省博罗县后湾村,清康熙年间(1681~1722年)渡琼经商,后定居澄迈县永泰乡瑞溪村。 余开询

原籍福建省莆田县,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出仕澄迈,后落籍澄迈县永泰乡西黎正都昌源村(今属西达农场)。 余尚德(1831~18)

原籍儋州地方,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福朝村。 劳家祥

初期(1912~1932年),从临高县三多迁居今址澄迈县福山美玉村。 吴霜

系吴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侯山下村。南宋隆兴二年(11年)甲申科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宋乾道二年(1166)被贬来琼任澄迈县令。宋乾道六年(1170年),落籍今址澄迈县白莲镇倘村。其后裔主要散居于白莲镇倘村、沙吉村,福

山镇大吉村、土艳村,永发镇牛杩村、永发村,山口乡好操村等乡村。总人口约2000余人。其倘村后裔吴景晖、吴逊之中举,政事斐然,邑中名贤。 吴必强

系渡琼始祖吴月的后裔。家父吴可期,世居临高县多文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澄迈县中兴地方厚禄村(今属西达农场)。 吴贤秀(742~807)

字敬之,号壶邱,唐代户部尚书,系吴姓最早渡琼始祖。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孝义堡。唐乾元二年(759年)中己亥科进士。先后任县令、侍御史、户部尚书等职,从政47年之久。唐永贞元年(805年),被流放崖州,落籍琼山县张吴图都化村(今琼山市灵山镇大林村)。次子吴玟定居崖州(今琼山一带)。长子吴理、季子吴现迁回福建莆田老家,后代又于南宋以后相继迁至琼州。吴贤秀的后裔在琼分布甚广,几乎遍布海南各个市县。后裔吴铸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迁居澄迈县永发镇儒吴村,后来裔孙主要散居于本县瑞溪镇下僚村、瑞溪墟;金江镇洋田村、白鸽洋村、大拉村、大坡村;白莲镇那统村、那仍村、潭城村;仁兴乡美厚村;美亭乡美亭村;加乐镇吉坡村、加应村;中兴镇加森村、好保村等乡村。总人口约4000余人。

岑庄

系渡琼始祖岑琳孙。祖父岑志富,世居琼山县;家父岑嘉承,居于原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琼山县迁居今址永发镇岑后村。第八代孙岑琼珍,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木椰村(今贞园村)迁居今瑞溪镇北畔村。 张悦、张怡 祖父张祖善,世居琼山县新坡卜文村;家父张邓,居于原籍。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居今址澄迈安龙寨村。后裔张元贞、张元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今址金江镇山腰村。 张一定

祖父张世彦,世居琼山县北门;家父张守忠,居于原籍。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迁居今址澄迈安镇官田村。 张发国、张发邦

祖父张程,世居琼山县;家父张妈、张异,居于原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今址澄迈县太平乡夏富村。 李仁

字秉元,系李姓渡琼入澄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岸头村。宋绍定元年(1228年)出生。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中举,任湖广德安府应城县县令。南宋末年(1279年)来琼,落籍曾口县县治博罗村(今澄迈县永发镇博罗村)。生男有七,有四子定居澄迈县潭土村、下坡村、罗浮村、下寨村,其余三子迁居琼山、定安、屯昌等县。李仁后裔散居澄迈县各乡镇,是澄迈一大望族。主要聚居于澄迈县瑞溪镇罗浮村、下坡村、仙儒村;长安镇下山村、蒙加云村;永发镇永发村、潭土村;文儒镇山心村、村头村;山口乡兹可村等乡村。总人口约1万余人。还有后裔散居琼山、定安、屯昌等市县。 李文国

系李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广东省新会县麻园村(今江门市外海镇麻三古巷),明代末年(14年)出仕琼州,任满战乱兵变,难归故里,先落脚澄迈县金江市教书,后落籍澄迈县加乐镇德润村。其后裔主要散居于加乐镇各村庄。 李文英

祖父李光,世居琼州万安(今万宁县)琉川,家父李毛,居于原籍。文英于南宋代末期(1265~1279年)从教澄邑,后落籍澄迈县倘驿都(今白莲镇)罗驿村。(另一说:始祖李文英,原籍福建省莆田县甘蔗园村,宋末举乡贡进士,任澄迈教谕。宋亡兵乱回不了故乡,遂定居澄迈罗驿村。)元朝初,文英在村旁建一石塔,以镇水口。清末,联宗修族谱时,族长和绅士们考证认定始祖李文英从万宁游学来澄迈,而落籍罗驿村。)该村李姓为李文英的后裔,还有散居白莲镇美桃村等地。总人口约6000余人。 李才卿

赐进士。系李姓渡琼入澄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甘蔗园村。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渡海来琼,出仕澄迈,遂籍澄邑贵平乡。其后裔迁今址——澄迈县金江镇李六山村,裔孙李延祚繁衍兴旺,主要聚居地为金江镇李六山、京岭、藏修(虹树)、长发坡、溪排坡、新村园、北排山等村,还有散居于长安、中兴、仁兴、加乐、山口等地乡村,总人口约数千人。还有后裔散居于琼山、定安、屯昌等市县。 杜仲儒

字学道,号东观,系杜姓渡琼始祖。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北宋皇袍年间(1049~

1053年)生,熙宁元年(1068年)中举人,诰授太学博士。元祜年间(1086~1094年)任澄迈县令,妻赵氏及两子凤鸣、凤岐随之来琼,始居今澄迈县老城墟,仲儒卒于任上,夫妻同葬于澄邑东郊外园地。仲儒夫妇死后,两子分居,次男杜凤岐迁居抱元图美隆村(今琼山市龙塘镇所辖),长男杜凤鸣迁居澄迈县东烈楼图杜村(今属海口市郊长流镇所辖),其后裔繁衍于今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等市县。裔孙杜天德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长流道盖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美亭乡文英村。 杨观

系杨姓渡琼始祖之一,渡琼落籍琼山县。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后裔杨德裙、杨福权,先后从琼山县二水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美亭乡雅颂村。总人口近千人。 沈登文

世居福建省甘蔗园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奉命来琼,任琼州府澄迈县衙吏,后落籍澄迈县县治(今老城墟)。 苏有德

祖父苏云高,世居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铜鼓架乡香山村;家父苏达明,居于原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石浮乡石浮墟。 邱熔

系邱姓渡琼始祖之一。世居河南省,状元郎,在京都任职,后被流放海南,落籍临高县县城。其子邱宗,明宣德二年(1427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福山文理村,清末改名和兴村。裔孙约500多人。 邱文才

系邱姓渡琼始祖之一。明代初叶末期,落籍澄迈县永泰乡保义都,后裔于明代中叶至清代,散居于澄迈安镇东排洋村、邱家村、老家村、新云村、内阁堂村、南洋村、新田村;金江镇村尾村;山口乡善井村;石浮乡槟榔根、平坦村、民坡村等地。总人口约7000余人。 邱均禄

字朝章,号硕庵。系邱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出仕琼州。任满适元亡,遭乱不能归,遂隐居于琼山县府城下田村(今金花村)。曾孙邱浚(丘姓,为避讳孔夫子之名孔丘,凡丘姓均加邑为邱,成邱姓),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为皇帝主要顾问,实掌宰相之权。邱联甲为邱浚第九代孙,原居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澄迈县治之西南3公里的地方居住。为纪念先祖功德,以姓命村名——鲁邱村。裔孙约470人。邱联甲为澄邑名儒,《光绪澄迈县志》辑录其《遵修圣宫设义学记》一文。 邹必清

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荣儒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福山墟。 陆万卿

出生于万宁县山根乡乾塘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乾塘村迁居今址,落籍金江镇云山村(原名荷头村)。 陆亿公

系陆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甘蔗园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渡海来琼,驻足琼州府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不久,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下僚村。

陆村美

祖父陆思圣,世居琼山县三江地方坤山村;家父陆普武,世居澄迈安地方堂上村。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迁居今址瑞溪镇桥头村。 陆符武

原籍琼山县三江村,清代中期(1821~1874年)从三江村迁居长安地方东截村,1997年迁居长安镇福隆新村。 陈念

系陈氏渡琼始祖之一。裔孙陈明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定安县龙州地方罗温村迁居澄迈县瑞溪山内村。明万历元年(1573年)后,裔孙陈焕、陈恒春等人,从琼山县新坡等地迁居澄迈县永发镇儒陈村、金江镇金江市。现在,散居本县各地的陈念后裔,总人口有千余人。 陈豪

又名陈好,系陈氏渡琼始祖之一。孙陈孙文,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从琼山县东山地方苍源村迁居今址金江镇博潭村。此后,裔孙从琼山县苍源村和各地续迁澄迈县。主要聚居于瑞溪镇里加村、北桥村、下宅岭村;金江镇博潭村、塘口村;加乐镇陈村村、文茂村;美亭乡美榔村、万昌村;新吴镇桥坡村、塘圮村;永发镇永发村、儒陈村等乡村,还有散居于山口、中兴、石浮等地几十个村。是澄迈一大望族,总人口有1万余人。 陈昌运

祖父陈邦国,世居文昌县锦山村;家父陈其贵,居于原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到澄迈、琼山等地经商,后落籍今址澄迈县美亭乡龙腰村。 陈拱宸

系陈氏渡琼始祖之一。裔孙陈珍(一说名为陈德清),出任澄迈县训导。明洪武初期(1368~1372年),从文昌县湖山地方溪尾村迁居澄迈县桥头地方七里村(今称仁同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陈珍裔孙陈文显,从七里村迁太平乡龙江村。明代中期和清代末,亦有其后裔迁居澄迈。总人口有近千人。 陈振琼、陈振都

原籍广东省廉江县乾案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岭仑墟(今属昆仑农场) 。 陈德富

祖父陈中,世居广东省廉江县平坦乡坡头村;家父陈明昌,居于原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广东廉江县迁居今址澄迈县金江镇富朗村。 麦秀班

字殿文,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石浮墟。

麦其松、麦其开

家父麦元华,世居海口流地方美德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山口乡博德洋村。 冼士康

祖父冼余日,世居琼山县龙塘地方玉仙村;家父冼学瀛,居于原籍。二十四年(1935年)迁居澄迈县金江镇。 冼际光

世居琼山县龙塘地方永昌村。清末期间(1909~1911年)迁居澄迈县白莲地方多峰市(后改大峰市),1959年改称大丰市。

卓学立

出生于定安县新竹地方土力岭村(今已废),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迁居澄迈县瑞溪墟。 周秀梅

系周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南宋建炎年间(1127~1730年)时任翰林学士,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避祸来琼,立籍琼山县遵都秀梅坊(今琼山市遵潭镇辖)。其第十一代孙周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琼山县新坡迁居澄迈县太平乡周下六村。后裔散居于澄迈县太平乡周下六村、周北坡村、美井岭村;金江镇塘内村;桥头镇坡西村;瑞溪镇土堀村、瑞溪墟;永发镇美玉村、博厚村;新吴镇永跃村等地。总人口约2000余人。 庞京兆

原籍福建福清人。元中统年间(1260~12年)出仕琼州参军,后因家于今澄迈县白莲陶镕村,澄迈方言谐音为“好用”,后人为此习惯写成好用村。 招明俊

祖父招学文,世居儋县中和;家父招其才,居于原籍。十五年(1926年) 从中和迁居澄迈县仁兴乡岭仑墟。 易令书

原籍琼山县三江五里村,清光绪十五年(18)迁居澄迈县金江镇。 林裕

字汝成,号柏庵,系林姓最早过琼始祖。原籍福建省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唐乾宁年间(4~8年)赐进士,光化二年(9年)任琼山县令。林裕卒时中原多故,妻儿无法归福建故里,遂居琼州府西关(今府城镇)美仍村。其子林堂,生有五男:思范、思筠、思筵、思篇、思勤。除思篇移居文昌县翁田松树村外,其余四男均居琼山县橹梧村、新庄村、奇笔村、高山村。其思筠后裔林灵云,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琼山县石井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美亭乡黄竹村。明清时期,林裕后裔又从琼山、文昌移居澄迈。裔孙今主要散居在瑞溪镇山口村、潭烈村、大洋村、大坡村;美亭乡黄竹村、龙堤村、山朝村;石浮乡大坡村;山口乡南玉村;老城镇大场村;长安镇吉美村、蕃村;中兴镇敦凤村等20余个乡村。总人口约5000余人。 欧达

系欧姓渡琼始祖之一,世居琼山县。其后裔欧端于明代初期(1368~1378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下割村。生三男:长子欧凤、次子欧泰、三子欧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分别迁居今址瑞溪镇大洞村;永发镇儒谢村;欧光迁居报发村。 罗福

系罗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甘蔗园村,宋进士。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渡海来琼,落籍今址澄迈县老城镇潭脉村。 罗侬有

原籍江西省豫章府吉水县吉水村,任福州府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从福建迁琼,落籍今址澄迈县老城镇潭昌村。

罗举文

祖父罗石翁,世居江西省豫章府吉水县基下村;家父罗讳纬,居于原籍。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江西省迁琼,落籍今址澄迈县老城镇美玉村。 罗源渊

系罗姓渡琼始祖之一。明代裔孙罗翁迁居澄迈县官贡村(今已废),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第七代孙罗儒盈从官贡村迁居今址金江镇博潭村。 范运发

原籍广东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石浮墟。 范英豪

原籍文昌县文教草罗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居澄迈县中兴长安村(已废),又迁山路村(今已废),1953年迁居仁兴乡美合墟。

虎公

原籍广东省徐闻县曲阶。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郑永

祖父郑双,世居广东省惠州海丰县上炉村;家父郑世隆,居于原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澄迈县那舍坊,后又移居今址白莲镇青岭村。 郑宗又 名郑朝儒、郑忠。系郑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从福建迁琼,落籍今址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裔孙郑文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美亭乡万昌村。总人口约1400余人。 郑立德

原籍儋县,清顺治年间(14~1661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福山美灵村。 金时礼

系渡琼始祖金勇的后裔。祖父金玉昭,世居琼山县十字路玉金村;家父金鳌,居于原籍。清宣统二年(1910年)迁居澄迈县中兴田颜村。 姚达德(1653~1722)

原籍广东省廉江田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来琼经商,后落籍金江博潭村。

姜元熹、姜元勋、姜元韶

家父姜天赐,世居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钓国村。姜元熹,宋天圣三年(1025年)荣登乙丑科进士,任南京镇太守。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因仕途受挫,宋皇禧元年(1049年)与胞弟姜元勋、姜元韶自闽入琼。姜元熹、姜元勋落籍澄迈县儒姜村。姜元韶定居琼山县。后聚居澄迈县国社村。姜元韶之子姜唐佐,为海南第一举人。姜元熹三兄弟后代繁衍兴旺,主要散居澄迈县老城镇潭池村、白莲镇那利村、仁心村;金江镇塘口村、塘北村等村庄,还有迁居儋县、琼海、临高、文昌、琼山、屯昌、陵水、崖城等县市,总人口近万人。

姜安甲

家父姜水,原籍广西合浦县,二十八年(1939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加类村。 段海江

父亲段水生,原籍吉林春市郊区手1950年随中国人民参加海南战役。海南后从政澄迈,落籍澄迈县金江镇。 洪念斋

系洪姓过琼始祖。第七代孙洪富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琼山县东山地方琴山村迁居澄邑永泰乡保义西都寨尾坊(村),即今址澄迈县太平乡生尾村。寨尾坊洪氏后裔洪信、洪若璧、洪宗贤分别迁居加乐镇常树村(后裔洪有智迁太平乡黄琼村)、金江镇博潭村、中兴镇福来墟。明清时期,琼山县琴山村洪氏后裔洪德文、洪真分别迁居长安镇新田村、福山镇龙云村等乡村。总人口约2500余人。 赵国用

祖父赵武济,世居琼山县上赵村。清顺治年间(14~1661年)迁居澄迈县,清康熙三年(16年)迁居今址金江镇塘口村。 赵德辉

系渡琼始祖赵睛济后裔。家父赵学道,从仁兴乡坡立村迁居美跃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加白村。 钟瑞英、钟瑞元

祖父,钟允识,世居琼山县石山玉仲村;家父钟得名,居于原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居澄迈县治(今老城墟)之东的美鼎村。 凌衍斌

祖父凌运祥,世居文昌县溪西村;家父凌绪生,居于原籍。1984年从溪西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墟。 凌超唐

原籍临高县加来墟,二十四年(1935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唐震

系唐姓渡琼开山祖。原籍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出任琼州刺史,落籍琼山县东厢(今海口市东郊攀丹村)。自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起,唐震后代分别从攀丹村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巷头村、江湾村、池边村;太平乡兴家朗村;金江镇洋田村;永发镇道吉村、儒林村等村庄。总人口约2000余人。 徐必达

系徐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大路坡村,元至顺三年(1332年)五月初四日,偕父亲徐禧来琼择地,定居今永发镇博罗村附近的沙尾市(已废),生子徐文广、徐文保、徐文昌、徐文琼。徐必达子孙后代主要散居于瑞溪镇第山村、潭烈村、南淅村;长安镇南忽村、军口村;太平乡新云村、春芳村、海仔村;

金江镇大塘村、仁家村、海河村、沟边村、黄龙村;山口乡高山朗村等地,总人口约9000余人。 莫奇才

父亲莫扬景,世居定安县新云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福山荣文村。 莫维恭

祖父莫汝植,世居琼山县龙井村;家父莫石官,迁徒定安县莫村,后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迁居澄迈县山口排田村。莫维恭于康熙元年(1662年),迁到两只天鹅孵蛋的地方盖房居住,故村名“跟鹅村”,又名林鹅村。后人取“林鹅”海南方言之谐音,写为“林峨村”。总人口约900余人。 袁茂盛

系渡琼始祖袁洪第二十九代孙。祖父袁贤裘,世居琼山县新坡下市村;家父袁廷鹿,居于原籍。明崇祯年间(1628~14年)迁居今址澄迈县太平乡兴家朗村。 郭德元

祖父郭智宽,世居临高县昆荣村;家父郭世成,居于原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中兴镇好保村。 高明成

清光绪七年(1881年),从外县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岭仑墟。 崔自书

家父崔方礼,世居山东省高青县唐坊乡德胜庄。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1950年随军参加海南战役,后从政澄迈,任澄迈县常委会副主任,落籍澄迈县金江镇。 常竞均

家父常冠支,原籍广东省花县常村村。1956年3月,在澄迈县红光农场当工人。1963年调到西达农场福来队当工人,后落籍澄迈县中兴。 戚桂标

父亲戚有禄,原籍广东省廉江县安铺九尾坡村。十四年(1925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梁肱

系梁姓渡琼始祖。祖籍四川省邛崃县(今邛崃市)。后迁居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江陵县)。宋代初期,三兄弟俱登宋进士。梁肱累官金紫光禄大夫,因谏玛璃一事,初贬谪来琼,带五子卜居琼山县旧州地方苍好村。后五子散居琼山县梁沙、梁陈、苍好、梁老等村。其子孙后代繁昌,散居琼东、琼北各市县等地村庄。后裔梁修戒,宋理宗年间(1225~1260年)从琼山县新坡梁沙村,迁居今址永发镇博罗村。澄迈县梁肱后裔主要分布在永发镇博罗村,瑞溪镇潭烈村,金江镇山腰村、大坡村,澄迈华侨农场儒俄村,桥头镇正好村等村庄。总人口约2800余人。

符大

系渡琼始祖符德懋的后裔。祖父符敕,世居临高县深山地方;家父符龙,居于原籍。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居今址澄迈县加乐镇加夏村。 符浪

祖父符黎,世居临高县东江地方卜浪村;家父符原,居于原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山口乡兹可村。 符大鸿

字羽仪,原籍文昌县南阳地方。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灵地村。 符圣道

原籍临高县墩黎村。清顺治年间(14~1661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白莲镇那板村。 符成琚

祖父符泽源,世居海口市郊儒才村;家父符大孝,居于原籍。清咸丰元年(1851年)迁居澄迈县治(今老城墟)之东的美鼎村。 萧恒

系萧姓过琼始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南坑村。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中进士,任琼州府儒学,任满后立籍琼山县府城。后裔主要散居于琼山、澄迈、定安、临高、琼中县等县。澄迈县主要居住地是珠宝岭、美向、瑞溪、里万等地。 黄篪

系黄姓过琼始祖之一,宋代落籍琼山县。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裔孙黄克贤,从琼山县府城镇靖南街迁居澄迈县老城潭才村,后裔从该村迁居全县各地。后来,黄篪琼山子孙又迁居澄迈县各地。其后裔主要散居在老城镇潭才村、金江镇黄家村,长安镇库云村、新村仔村、文后山村;福山镇群豪村、文生村;瑞溪镇山尾村、罗浮村、大寨路村、坡尾岭村;永发镇博雁村,美亭乡下塘村、山内坡村、三脚岭村;太平乡下宅岭村、海仔村等乡村。总人口约7000余人。 黄钟瑾

系渡琼始祖黄重的第十一代孙。祖父黄禄之,世居琼山县;家父黄见忠,居于原籍。明崇祯年间(1628~14年)从琼山县迁居澄迈县山口溪西村(今已废)。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迁今址山口乡飞树墩村(原名慈美村,又名江墩村)。 曾传

系曾姓渡琼始祖之一。乃朝廷将军,宋初期落籍今址澄迈县瑞溪镇群庄村委会南云村。其后裔散居海南岛东部、北部等市县,藩衍兴旺,为澄迈一大望族。澄迈县主要聚居于瑞溪镇南云村、村内村、山内村、南文村、仙儒村、番丁村、瑞溪墟;新吴镇参军村、赛玉村、加乐岭村;永发镇长福村、黄家村;马村镇文大村;长安镇北河村等9个乡镇几十个村庄,总人口约2万余人。 曾福

祖父曾保一,世居琼山县卜宅村;家父曾瑶,早居卜宅村;传至曾氏六十一代——

曾福,名宏志年间(1488~1505年)迁居澄迈县瑞溪上坡村(今巷坡村),再移居攀登村(今番丁村)。 曾尚新

系渡琼始祖曾信第十四代孙。祖父曾闻材,世居琼山县新坡卜茂村;家父曾贞杰,居于原籍。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今址澄迈县永发镇儒吴村,后定居儒林村。 温厚德

祖父温国贤,世居琼山县府城下田村(今金花村);家父温至海,居于原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下田村迁居澄迈县瑞溪镇巷头村。 程开先

祖父程琳美,世居会同县(今琼海市)蒙养村;家父程学绪,迁居澄迈县太平地区兴家朗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仁兴乡福朝村。 蒋科

字进之。系蒋姓过琼始祖。原籍广东电白县。南宋宝禧四年(1256年)中进士,出任琼州府教授、儋州宜伦县令。御任后落籍琼山县,蒋科后代流寓四隅,主要散居琼山县,其次是海口市、定安、澄迈、琼海等市县。后裔蒋奇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海口市迁居澄迈县石浮墟。 谢渥 字景惠,号四酉,系谢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晋江县。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渡琼任临高县县令,御任后,定居临高县城南官位村,子孙蕃衍,累代书香。后裔谢震元、谢赞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澄迈县仁兴当简村等乡村。 谢天锡

系渡琼始祖谢景温的后裔。祖父谢一明,世居定安县仙沟地方洁秀村;家父谢联魁,居于原籍。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迁居澄迈县新吴石鼓村。 谢贤智

祖父谢良侯,世居定安县吉宅坡村;家父谢位光,世居今屯昌县新兴地方诗礼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适居澄迈县加乐田尾村。 辜玑

系辜姓过琼始祖,原籍福建省莆田县。曾任唐礼部尚书。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任琼州军民指挥,后落籍琼山县东河湖上村(今灵山镇一带)。其子孙后代在琼繁衍,裔孙辜绳福、辜绳祯,1950年从琼山县大林乡赤骨村迁居澄迈县美亭墟。 韩显卿

字灼道,系韩姓过琼始祖之一。先祖世居河南省相州府安阳地方。南宋初任浙江省会稽县县尉。宋绍熙元年(1190年),奉命入粤任廉州太守,次年徒雷州东溪。宋庆元三年(1197年),迁琼州后定居文昌县锦山地方。其后裔韩持迪,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澄迈县水南上都一图沙墩村(今福星村附近)。1944年从沙墩村迁居金江镇中山东路。

蒙昭明

系渡琼始祖蒙鼎臣后裔。父亲蒙试甲,世居琼山县府城地方有典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瑞溪镇瑞溪村。 蓝肇茂

家父蓝水成,世居广东省五华县水寨地方东溪村。新中国成立后在澄迈县工作,落籍金江镇。 雷通

明宣德二年(1427年)过琼经商,初居文昌县清澜地方,后迁居澄迈县坊廓都(今老城墟),为雷氏入澄始祖。清顺治年间(14~1661年)雷通后裔迁居金江镇雷宅村。 廖伯达

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岸头村。宋代奉命来琼征剿“土寇”,后落籍澄迈县地坡岭东北边,称茅屋村。宋孝宗年间(1163~11年)从茅屋村迁居今址金江镇大坡村。后裔散居在金江镇大坡村,长安镇令尾村,山口乡孔水村,石浮乡加月村等村庄。总人口约2400余人。 蔡成

系蔡姓过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县莆田县。南宋绍兴年(1131~1162年)被贬谪迁琼,落籍琼山县。后裔蔡惟一,定居琼山县遵潭地方涌潭村。蔡惟一后裔又从涌潭村迁到东山地方苍源村,裔孙蔡仕登,元末期(1335~1368年),从琼山县东山地方苍源村,迁居今址澄迈县太平乡北芳村(又名博芳村)。明清时期,惟一裔孙又从琼山县遵潭地方涌潭村、东山地方溪头村等地迁入澄迈县。其裔孙主要散居在太平乡北芳村、蔡六山村、塘北村;山口乡横滩村,金江镇钟寨村,瑞溪镇加井村,永发镇博罗村、南洋村,仁兴乡加运村,白莲镇群大村;中兴镇美井村等地。总人口约1万余人。 谭公芬

祖辈居住临高县和舍地方,家父迁居群南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迁居澄迈县福山墟。 谭必端

出生于海口流地区琼华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因经商而迁居今址金江镇富朗村。

颜璇

系渡琼始祖颜忠直第十二代孙。祖父颜卢,世居琼山县灵山地方儒堂村;生父颜惟有,居于原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澄迈县永泰乡富实都合峰庄,1933年改名永发村。 黎大德

系渡琼始祖黎君用第十八代孙,世居临高县云波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居澄迈县福山文学村。

戴克彰

原籍定安县龙门地方水出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居今址澄迈县石浮乡大村村。

第二节 进士 举人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一、进士

吴缵姬

(略,见本志第1148页) 洪溥

(略,见本志第1145页) 唐绢

(略,见本志第1146页) 二、举人

(一)科考举人 马时现

字图卿,号碧浦。安调都(今属马村镇)银题村(今名马村)人。12岁随父求学,聪敏勤奋,18岁补弟子员,21岁赴穗深造于粤秀书院。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乡试中举。道光六年(1826年)赴京参加会试,后南归省城广州,应聘卢家当家庭教师,不久,归故里设学堂招徒授经。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任尚友书院讲席、掌教(今校长),期间澄迈学饱知名之士,多为门下生徒。主持澄迈马姓修编族谱,拟定派诗:“时其毓汉,家传祖德”。全族遵行,沿用至今。卒之日,邑人拥哭。 王渊

新安都文头山村(今署山口乡)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乡试中举,任广西南宁府永淳县知县。在新安都文头山村立“桂芳坊”一座纪念。 王乃谦

字吉士,号牧南。新安都地坡村(今属金江镇)人,地坡村荒废后,裔孙迁富朗村。少生聪慧,14岁应童子试列备取,16岁县试第一,录取批首院试。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选取拔贡,道光十九年(1839年)已亥科乡试中举,名列第六。任直隶一等平谷县(今北京市辖)知县,兴利革弊,民众爱戴,卸任后旋归故里。闭门潜心耕读。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被聘任琼台书院(今琼台师范学校前身)讲席、掌教(即今校长)四年,其门出名徒数十,生员称颂。在家病逝,享年岁。

王子朝

安宁都(今属美亭大美村一带地区)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科乡试中举。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教谕。在安宁都立“鹏抟坊”一座纪念。 王元侯

字承弼。保义正都(今属长安镇)人,后裔迁居南黎正都(今加乐镇)石头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乡试中举,任保昌县教谕,迨任陕西汉中府洋县知县。在任上为官清廉,下令豁除杂税,深得人民爱戴。史载他去任时,全县“绅民泣送数十里。” 王民俊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乡试中举。《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挽贞烈——为林煌春妻徐氏作》。

王赞襄

(见本志“传略”第1146页)。 冯翔

原名冯大亨。万全都(今老城墟东七里处)人。明嘉靖十年(1531年_)辛卯科乡试中举。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知县,后升江西南安府(府治为大庾县城)通判。 冯嘉遇

字载赓。万全都(今老城墟东七里处)人。自幼好学闻博,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琼山参加甲子科乡试中举。天资纯孝,笃志承欢,睦族信友,轻钱好义。赴南宫不利,遂绝意进取,当途交章推荐,以不忍离母辞退,在家耕读。终年75岁。 关守廉

曾家东都(今属永发镇)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乡试中举。 许邦伦

封平都(今属马村镇)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12)庚子科乡试中举。任浙江嘉兴府海盐县知县。 吴溥

坊廓都(今老城墟)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乙卯科乡试中举。任江西赣州府会昌县教谕。在坊廓都立“登云坊”一座纪念。 吴逊之

字义卿,景晖之孙。倘驿都(今属白莲镇)倘村人。书香仕宦世家,有3人(吴霜、吴景晖、吴逊之)中举人,有1人中进土,有3人任大理寺评事,8人任知县,5人任训导,又多人取贡生,古代澄迈名门。逊之自幼受族中先贤影响,尊敬长辈,善恶分明,路遇不平,乐助弱者,勤奋好学。明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乡试中举,任广东潮州府澄海县教谕。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聘应天(今南京市)考试官,因博洽经史,工精诗文,有超人慧眼。左春坊、右春坊的周、李二太史,以吴逊之阅卷所取的人为贤书第一人。所取学子后均为贤人名士。人们称其好伯乐,名扬江南各省,成为考官的楷模。升武缘县知县,勤政爱民,过劳卒于任上。

去世后床无帐,席破旧,身无银,书如山,舍萧然,民众哭声如潮。著《得士录》,失传。《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舟中和韵——步前韵》等两首。 吴景晖

(略,见本志“传略”,第1145页)。 吴缵姬

(略,见本志“传略”,第1148页)。 李金

字德刚。倘驿都(今属白莲镇)罗驿村人。李震器之曾孙,惟铭之子。明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澄迈一榜四人(李金、李宣、唐濂伯、钟秀)乡试中举。任江西省赣州府雩都县(今于都县)训导。书香门第,祖孙三代(李震器、李惟铭、李金)中举,澄迈第一家。李金御任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在倘驿都秀峰山上创建秀峰义学,集中徒讲经授文,广教化佐文明为己任。在倘驿都罗驿村立“步蟾坊”一座纪念。坊今尚存。 李宣

字德晖。保义都(今属长安镇)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生,明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澄迈一榜四人(李宣、李金、濂伯、钟秀)乡试中举。任安徽池州府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知县。在保义都立“文明坊”一座纪念。 李际春

保义都(今属长安镇)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乡试中举。任都康州知州,卒于任上。

李果珍

保义都(今属长安镇)人。乃李阳泰子,随父在广西梧州府容县求学。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广西乡试中举,任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吉州区)通判。 李惟铭

震器之孙。倘驿都(今白莲镇)罗驿村人。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澄迈一榜四人(李惟铭、陈鼎铉、侯衮堂、梁孔达)乡试中举。任儋州学正。在倘驿都罗驿村立“文奎坊”一座纪念。 李震器

倘驿都(今属白莲镇)罗驿村人。祖籍福建泉州。青年时随父福庆游学广东海南乾宁、南宁军等地,元至治三年(1323年),转本学参加湖广乡试(广东、湖南两省合试)中举,为澄迈县第一个举人。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任乾宁训导、儋州直学,泰定元年(1324年)升澄迈教谕。至元年间(1335~1340年)又升任广东廉州学正。《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上廉访司》一首。 邱翔凤

保义都(今属长安镇)人,后裔迁居南黎都(今石浮乡)槟榔根村。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乡试中举。 陈时政

曾家西都(今属瑞溪镇)北桥村人。明万历二十=年(1594年)由琼山学赴省参加甲

午科乡试中举。先任河北赵州(今赵县)知州,后升任河南开封府(今开封市)同知。在曾家西都北桥村立“大夫坊”一座纪念。《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挽贞烈——为林煌春妻徐氏作》一首。 陈所能

谭冯都(今属美亭乡)人。优等廪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科乡试中举。总纂《光绪澄迈县志》(1908年)。 陈鼎铉

祖籍福建莆田。祖仲达仕居于琼,后立籍于澄治(今老城墟)东七里万全都。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开考,澄迈一榜四人(陈鼎铉、李惟铭、侯衮堂、梁孔达)辛卯科乡试中举。任交趾谅山(今属越南)提举、交趾市(今越南河内)舶司副使提举。在万全都立“魁英坊”一座纪念。

林焕

安调丰都(今老城、马村地方)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乡试中举。《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经通潮阁故址怀苏眉山》等四首。 林彦仁

那蓬都(今属桥头镇)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甲午科乡试中举。在南楚都立“凌云坊”一座纪念。 罗宏

乃罗兆文子、罗兆魁、罗兆先侄。封平都(今属老城镇)人。明崇祯十五年(12年)壬午科乡试中举。

罗兆魁

封平都(今属老城镇)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乡试中举。任浙江嘉兴府海盐县知县。 郑稽

字考夫,丰盈都(今属海口市丰南乡)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乡试中亚魁举人,任洛容县知县。在丰盈都立“易魁坊”一座纪念。《光绪澄迈县志》收录其文《重修祥塘水利记》等。 侯衮堂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人。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乡试开考,是科澄迈县一榜四人(侯衮堂、李惟铭、陈鼎铉、梁孔达)中举。在安宁都立“魁士坊”一座纪念。 洪溥

(略,见本志“传略”第1145页。) 钟秀

多稔都(今老城、马村一带)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开考,澄迈四人(钟秀、李金、李宣、唐濂伯)乡试中举。任石埭县知县。在多稔都立“飞腾坊”一座纪念。

钟玠 丰盈都(今属海口市丰南乡)儒宗村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琼山学参加甲子科乡试中举,名列第十五。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始建“攀桂坊”一座纪念。 唐绢

(略,见本志“传略”第1146页。) 唐濂伯

琼山东厢人,世居南桥,少年来澄迈坊廓都求学。明景泰四年(1453年)由澄迈县学赴省参加癸酉科乡试,是科澄迈县一榜四人(濂伯、李金、李宣、钟秀)中举,濂伯取得解元(全省第一名),未参加京城会试已卒。王桐乡(即王佐)题其墓碑曰:“他年若问田边墓,五岭南来第一人。”杨佥宪称为“岭南秀士无双”。在县治(今老城墟)学前地(文庙之前)立“解元坊”一座纪念。《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秋闱会友》等。 夏钦

左所(今属琼山)人。明天顺三年(1459年)由本学参加已卯科乡试中举。任广东琼州府训导。 梁项

曾家东都(今属永发镇)博罗村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乡试中举。任广东琼州府琼山县教谕,升湖北黄州教授,后调任江西临江州府(治所今清江县临江镇)教授。在曾家东都博罗村立“擢秀坊”一座纪念。 梁子达

曾家东都(今属永发镇)博罗村人。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开考,是科澄迈一榜四人(梁孔达、陈鼎铉、李惟铭、侯衮堂)乡试中举。在曾家东都博罗村立“文魁坊”一座纪念。 黄瀚

字德新。水南中都(今罗浮、三多村一带)榔榄村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乡试中举,名列第二十。嘉靖二年(1523年)任广西梧桐府北流县(今北流市)县尹。县民原为虐政所苦,逃徒外地,他为人刚直,不避权势,抨击邑中当政者,为民请命,招回流民数百人,安集复业,以劳卒于任上,身边肃条,无所积蓄。在水南中都榔榄村立“文光坊”一座纪念。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黄瀚故里被数百年一遇洪水冲毁,村址变成南渡江河道,牌坊亦毁。后裔迁居水北上都黄家村(今属金江镇)。 黄应期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乡试中举。任直隶福宁州知州(今福建省霞浦县),执政廉明,邑民称道。在安宁都章“擢英坊”一座纪念。《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文《北岸渔歌》等。 童真

丰盈都(今属海口市丰南乡)人。明天顺六年(1462年)壬午科乡试中举。任广西平乐府(今平乐县)推官。在丰盈都立“冠伦坊”一座纪念。

谢经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府学参加庚午科乡试中举。 (二)钦赐举人 王彝教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大美村人。 王如玉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高山村人。 王所贵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南口村人。 曾景熙

曾家东都(今属永发镇)长福村人。寿届期颐,呈请坊表。

(三)武举 王之璠

西黎正都(今中兴镇)多镰村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戊子科武举。 王世亨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大美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3年)中癸卯科武举。 吴应秋

倘驿正都(今属白莲镇)倘村人。明万历元年(11573年)中癸酉科武举。 符廷琳

符必曾孙,那蓬都(今属桥头镇)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中甲午科武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