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历史回廊 早年时期博山琉璃论考 孙云毅 (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5200) 摘要:博山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煤炭资源,据史料记载博山最迟从元代开始就有了琉璃制造业,明清以来更是烟火不断。 随着生产技术的扩大和积累,这里的产品质量较高,在国内颇有名气;博山琉璃制品的销售范围非常广,特别是到了清代其生 产销售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以来,博山琉璃行业无论是从业人员、生产技术、产品种类,还是市场方面都呈现出一片繁 荣昌盛景象。 关键词:原料;煤炭资源;西冶街;产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79—01 博山是我国古代和近代重要的琉璃产地,特别是在明清 以来的琉璃制造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高超的琉璃 制造技术和以鼻炯壶为代表的许多琉璃制品更是中外驰名。 尽管琉璃制品在我国出现很早,但由于原材料的限制,只有山 东博山、广州和北京等几个地方有规模性生产,其中博山生产 产品的知名度和覆盖面。随之,颜神镇(博山)成为清代玻璃生 产的重镇。该镇生产的琉璃产品有各式鼻烟壶、鸡油黄、套色 瓶、单色瓶及碗、盘、坛等,另外还有帽顶、珠等。这些产品除极 少数作为宫中陈列和归入“百什件”外,绝大多数是供皇帝赏 赐和外交馈赠之用。 的琉璃制品最好,产量最高。 博山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煤炭资源,据史料记载博山 最迟从元代开始就有了琉璃制造业,明清以来更是烟火不断。 明朝洪武年间,宫廷内官监在颜神(博山古称“颜神”也称 “颜山”,原隶属山东青州府)设“外厂”为皇室生产“青帘”等贡 一明清以来,海外贸易,不断扩大,许多国家如英、法、意、 日、比等都与中国通使通商,中外货物交流也日益扩大,中国 的手工工艺品时出口产品中的一个大项。琉璃产品是其中之 。由于扩大了市场范围,不仅要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而且要 求技术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博山琉璃行业无论是从业人员、 品。景泰年问,博山西冶街就有生产琉璃的大炉4座,并逐步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琉璃行业。《青州府志》(明冯惟讷纂,嘉靖 四十四年,即1565年刻本)卷7“物产”记载:“琉璃器出颜神 镇,以土产马牙石、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 珠帘、灯屏、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2O多问,供奉女娲氏,应时飨祭,以保佑琉璃业的繁荣,至今 犹存。 由于博山琉璃历史悠久,随着生产技术的扩大和积累,这 里的产品质量较高,在国内颇有名气,清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1年),朝廷设立皇家琉璃厂(即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琉璃 厂),当时主要的工匠就是从山东博山征招来作工传艺的,甚 至连宫中采用的琉璃制品的各种配方也主要采用博山的。而 北京琉璃业的发展,北京“三大家”(辛家坯、勒家坯、袁家坯) 琉璃套料烟壶的制作,也都是以博山为后盾的。进京服役工匠 生产技术、产品种类,还是市场方面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景 象,可谓博山琉璃的鼎盛时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员张荣,时任保管部工艺组副科长在 所著的《掌中珍玩鼻烟壶》一书中写到:“据英国传教士威廉森 (R.A,Williamson)在1869年出版的《中国北方的旅行》一书中 琉璃行业在博山城西关外修建“炉神庙”,有大殿、厢房、偏房 记载,光绪年间威廉森来到了博山,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 烟雾之中,人们都在紧张的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当时不分老 幼,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每年向外输出 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光绪六年(1880年)因写《中国美 术史》而闻名的波谢尔,便在北京蔸集(搜集)了一件套料鼻烟 壶,他为此兴奋不已,高度赞扬了这一工艺的伟大成绩,他说: “但是,琢碾,尤其套料一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是中国匠师们 所创造的最新颖、独特的方法,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 这些都远远胜过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波希米亚的玻璃手工艺 匠师们。”这都足以证明了博山琉璃行业当时繁荣昌盛的景 象。 所用的特殊原材料都需从博山带去。博山琉璃工匠在京服役, 把博山传统的琉璃技术带到北京,同时也带回一些新技术。用 铁制吹筒吹制琉璃的技术就是乾隆后由清宫玻璃厂传人博山 术、最早也源自清宫玻璃厂。通过北京和博山琉璃生产技术的 频繁交流,搏山琉璃业随之发展迅速。 博山琉璃制品的销售范围非常广,特别是到了清代其生 产销售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据清朝康熙初年兵部、吏部、 博山县城区有一条商业较集中的街道,素以冶炼琉璃、珐 琅著称。街以冶炼及方位得名,名日:“西冶街”。西冶街建街的 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由于处在 博山城西,即西边冶炼的那条街,当时的炉匠们就称之为西冶 街,西冶街的名字也由此而得。 清康熙年问,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琉璃厂”,由山东巡抚衙 的。博山琉璃中熔炼金红的技术、阴纹刻花技术、套色雕刻技 年代,要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朝景泰年间西冶街有大炉4座, 户部尚书、大学士、山东博山人孙廷铨《颜山杂记》记载,颜神 镇(博山)琉璃产品的销售在明末清初时,已是“北至燕、南至 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足可见当时博山琉璃 门选派博山琉璃工匠进宫服役。当时,博山不仅有了琉璃业的 兴盛,且业户相对集中,还开设了两处琉璃专业市场。博山的 西冶街就是当时琉璃商户云集、热闹非凡的一(下转第89页) 79 2013—09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说文解字 相对楷书创作,行草书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因为:一 是行草适应了当今人们求变求新的思潮,行草书在很大程度 上满足了人们多元的审美理念。不拘泥于成法和清规戒律的 术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反映主流思想,弘扬真善美。现在,书 坛的话语权实际上由政府官员把持,一些有违书法艺术规律 的事件时有传闻 书法批评,学术探索处于无序状态。书法批 评变成了书法表扬,书法学术探讨也演变为吹捧。一个有官位 行草,让书法家们宣泄了追求自主个性的情绪。行草书创作注 重个人感情,注重独立思想精神,使越来越多的人钟爱于它。 二是行草书创作的率意,解除了楷书在用笔、结字方面对作者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书法功力上的不足。不是说行草创创 作可以不要功力,更不是说行草书书家没有功力,但应该看到 当今书坛上确实存在行草书创作过程中运用拼凑、制作手法 四品、经济实力强悍的书法爱好者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媒体 上长篇累牍介绍其作品,书法界一些有头有脸的大腕随之轮 家,充其量够得上一个书法爱好者,仅此而已。一些毫无技法 的涂鸦被说成书法精品,一些不学无术的投机者被捧成书法 在法度上制约,写行草强调墨法、枯润、章法、气势、形式等,这 番上台,赞美之词令人发指!这位被吹捧出来的所谓著名书法 大师,今天的书坛,鱼龙}昆杂,良莠难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 一创作。三是行草书创作成为主导书坛的主流书体在历史上多 有出现。晋代的二王,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宋代的苏黄米 情,它既然能够流行起来自然有流行起来的理由,存在就是具 个原因是书法批评权掌握在非书法家手里,书法批评失去 了公正性和严肃性,书法的评判缺乏公信力,正确的书法批评 人们的审美取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美丑 蔡,行草书创作达到了高峰。行草书创作的流行不是一件坏事 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分,雅俗莫辨、视听被混淆。一些研究会变成树碑立传会书 法批评的不正常状态,是缺乏责任义务、缺乏信心勇气的表 现。 有一定合理性的。当前书坛有三种雷同现象:一是内容上雷 同,除了唐诗宋词还是唐诗宋词,内容上很难跳出这个框框。 似乎很难找到比唐诗宋词更合适的表达内容了,似乎唐诗宋 词与书法注定要结下不解之缘?二是形式上的雷同,展览作品 几乎都是用色宣书写之后即进行拼接,以追求视觉效果。三是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在艺术创作上遭遇到了 难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解决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上的 难题,就要注意开掘文字内容的文学情境与书家主体情感个 选材上越来越精。纸、墨、印一路走高,高档化、贵族化。当代书 家似乎只是为展览而写,为人展而写,为获奖而写。琢磨评委 的喜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出彩?怎么才能让作品抓住人 们的眼球?成了书家们创作的动机,成为创作的目的。因为短 视和急功近利,书坛上就有了跟风的习俗。现在的一些书家唯 恐跟不上时风千方百计搞创新。我们知道,艺术上的创新是需 要实践经验,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先进理念。因为创作要有 冲动,有了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才能有好作品产生。 性所造成的书法艺术情境,将此与书法形式及技巧的开掘作 整体性思考,这样才能使当代书法艺术不断向高品位的、具有 持久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列平.“以l临代创”与“为创而创”——对当前书法创作的一点 思考『J1.书法.2012(12). f2]李颖.基于书法艺术理论浅析室内设计创作硼.中央美术学院. 2008. 四、当代书法存在的弊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历史文化的积淀,书法艺 (上接第79页J条街,当时西冶街的城门上有“珍珠玛瑙翠,琥 珀琉璃街”十个大字,很能说明博山琉璃的特色和当时玻璃业 的盛况。 一名随从心想,这“西冶”与“戏野”谐音,恐有冒犯皇威之嫌, 惹怒了皇帝,想到刚才的场面,于是灵机一动,随口说到:“这 是条闹龙街!”乾隆含笑点头,与随从过街而去。事后,工匠们 得知,方才戏闹的就是当今万岁乾隆皇帝,于是在博山琉璃工 匠中就有了这样一句自豪的话:“咱炉匠连皇帝的屁股都敢 500多米长的西冶街,把兴隆村、前漆沟、后漆沟、大天井 胡同、小高家胡同等村串起来,青砖铺地,问隔青石板。两侧古 香古色的店铺林立,大多以卖琉璃工艺品为主。后来,民间又 有“闹龙街”之传说。 相传清乾隆年问,居住在西冶街的居民家家户户都以生 产琉璃为生,工匠们制作的各种琉璃制品,设计精巧,色彩夺 目,可与玉石、玛瑙媲美。乾隆皇帝得知后,就想看看“琉璃之 乡”。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出宫,携带几名随从南下来到博山, 沿西冶街一路观赏,但见“珍珠玛瑙翠,琉璃琥珀光”,繁华的 店铺,琳琅满目的陈设,令乾隆皇帝惊叹不已。且说博山的琉 与随从人员身穿布衣,工匠们哪里知道是当今圣上驾临,见到 一摸”,流传开来,成为美谈。 清末至民国初期,博山琉璃行业发展更加迅速,从业者多 达4000余人,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产品种类逐渐增 多,许多新产品如鼻烟壶、烟袋壶、铺丝屏片、杯、内画等产品 陆续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西冶街上一家一户的琉璃作坊组织起 来,成立了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博山 美术琉璃厂,与此同时——西冶街也成为琉璃之乡的标志 璃工匠,性情豁达、开朗、豪放,常与过街行人戏闹取乐。乾隆 街 行人在炉前观看,也凑上前与他们戏耍。有的搔乾隆的后脖 参考文献: [1]清代孙廷铨著 颜山杂记 『2]张荣著.掌中珍玩鼻烟壶 子,有的摸乾隆的屁股。一时间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乾隆皇帝 真正体验了“与民同乐”的滋味。他们走了一段,乾隆悄悄问随 从:“这条街是什么街?”其中一随从刚要说出“西冶”二字,另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