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由于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学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存在有诸多特性,在当代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该群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更显严峻。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提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标签: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源;对策
一、前言
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社会以及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中,艺术类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类学生和其他理工文类学生相比,存在一些共同特征。由于不同的专业内容对工作有不同的需求,其呈现的特点也不同。随着我国高校这几年不断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以增加的趋势发展着,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加。但是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艺术专业毕业生具有更严峻的就业问题,其相关内容已经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认真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问题的严峻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二、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1、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长效机制,缺乏专门的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人专职的就业培养工作,比如系部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就业工作,只有系主任系书记主任、辅导员兼职负责就业,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不负责就业工作。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与行业接触较少,甚至部分教师自身的观念都跟不上该行业。许多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信息与服务,这种服务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服务、系统性服务,甚至是为完成任务而做,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艺术类就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如偏远地区、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和基层对设计人员的需求较少,致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
3、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能力。高职院校生源一般都是本科录去结束后才开始招生,学生成绩相对低,基础差,再加上学校教育一般只有两年或两年半,减去公共课,真正用于专业教学少之又少,在理论知识上就与本科毕业生存在差距,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书本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几乎没有,刚出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对职业有明显不适应。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低人一
等,在竞争中不能展示自己的亮点。毕业生在择业就也是缺乏就业需要的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4、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差,以及对就业期望过高,使得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难度.而且家长具有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应该进入机关、国企、外企等高薪单位,对于基层的单位都较为轻视。由于艺术类的学生比普通类学生具有更高的学费,因此对学生的就业薪酬及工作区域有较高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三、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1、社会及就业体制因素影响
相关统计结果指出,我国2000多所的高校中有700多所艺术院系或是专业。艺术类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很大原因是“艺考热”现象的发展,这种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社会现实,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我国现在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一定的改变,由以往的“统包统分”向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发展。又由于艺术专业缺乏较为对口的专业,使得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较为稀少。
2、艺术市场自身特点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人类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们对精神文化有更高的消费需求,不断形成艺术市场。国际通行的说法规定,一个国家只有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艺术市场才得以启动,而公众若大规模地对艺术品形成收藏兴趣,人均GDP则需要达到8000美元,艺术市场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一国的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的标志则是人均CDP需要接近1万美元(按1990年美元计算)。我国艺术市场需求明显属于可以满足基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低层次上,导致艺术专业学生从事高雅艺术表演的市场需求偏小,即便是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成为本专业高精尖人才,将来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人仍是凤毛鳞角,更多的艺术专业学生仍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四、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对策
1、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根据强势的专业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
(1)依托强势专业,提升办学层次。
由于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每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地攀升。国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办学层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办学水平,也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协助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工作,从而促进就业。
(2)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中,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是朝着多元化的人才方向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是因为现今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转向快、时间短、需求大的特点。比如动画专业的就业方面,其变化性很大。在以往动漫还未兴起的时候,家长们都让孩子学习这个专业,认为其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经过几年,游戏行业的兴起,对游戏策划、美工、编程等综合类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如果只是具备简单的动画知识,很难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置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方向的课程时,要紧密关注市场的動态,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招生比例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就业率。
(3)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目前,全国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普遍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院校需要制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办学体系,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高校应当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
2、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注重实效
目前,大学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实效性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校方没有充分重视该课程的设定与实施。在大学生四年的教育培养中,需要保证学生就有正确的择业观,能够有一定的就业求职技巧,以及良好的心态。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老师需要一定的实战技能,以及较高的理论素养,尽一切可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因此校方对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体系要有较高的重视程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3、注重市场培养,形成行业人才供给优势
艺术类人才毕业后具备成长快、独立创业成功几率大等优势,尤其是市场对艺术类人才需求往往具有独特性、唯一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往往能充分应用市场化运作特点,融入社会后很容易带出团队,有同类人才供给需求。基于此,学院应充分重视供给市场培养,重视毕业生就业后回访工作,建立人才发展跟踪数据库,形成人才供给优势。
五、结语
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求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艺术素质,
另一方面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大学生需要结合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就业优势。校方也要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重视该工作的实施程度,确保指导思想的落实。各方要共同创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邹海英.浅析高校艺术类辅导员的管理艺术.2007—8.
[3]赵艳婷.艺术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美术观察[J],2005,(11).
[4]刘庆年1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5]吴树青.教材编写的总体说明[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6]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