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190-228),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官至越嶲太守。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
《三国志》中记载:
蜀越隽太守、参军。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兄良,侍中。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定攻心之计,亮深然之。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大营,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其实这种看法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抵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五千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及张郃率军到达后,开始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待马谡不战自乱,降的降,逃的逃后,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郃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之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晋时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诸人传中,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而之后诸葛亮亲自祭奠,为之流涕,而且尚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是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
首先,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诸葛亮上表自贬,一是由于对马谡其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对刘备的嘱咐未予重视,导致出击祁山之战劳军伤财,无功而返。以诸葛亮执法“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风格,将其处以极刑,这也是必然的。
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充分体现并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诸葛亮虽然依法处马谡以“诛”、“戮”之刑,然而毕竟是用人之际,对其是深为惋惜的,所谓“挥泪斩马谡”倒是比较附合史实的。这从他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马谡被诸葛亮军法斩首是客观现实,“下狱物故”不能解释为下狱病死,物故是死亡的意思,不是病死的专用语。如果马谡是病死,全军十万人也不会一起落泪。至于马谡逃亡,也值得商榷,他是被包围在山上,突围而出,有资料称诸葛亮的主力在数里外,没有救援退兵了。马谡逃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知道诸葛亮退兵方向,诸葛亮退往西城回汉中,马谡突围与主力失散迟归;回到大营刚到向朗那里就被抓,被误认为向朗包庇马谡逃亡,第二种是他回到军营,此时诸葛亮要杀他和另外的将领,向朗等人正劝说诸葛亮,为马谡求情,众军怕他被杀劝他躲藏,甚至是把他藏起。结果最终被下狱问斩,知道些情况的向朗也被牵连免职,数年后诸葛亮才让他担任光禄勋。
三国中的马谡,因为失了街亭,不仅留下了吹牛、华而不实的名声,也丢了大好性命。甚至于也让智慧象征的诸葛孔明背上了不会识人的罪名,虽然没人敢说,一切罪名也由马谡扛着,但诸葛孔明的嫌疑是挥之不去的。
为什么诸葛孔明会派马谡为主将,去守关糸到大军成败的、万分重要的街亭呢?难到真是诸葛孔明一时的兴起用人失察?或者说是诸葛亮当时确实无人可用?我认为都不是。无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众口一词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么重要的岗位,怎么可能在用人上不慎之又慎,诸葛亮能随便派一个他认为能力不行的将军来镇守吗?再说诸葛孔明可谓聪明一世,阅人无数,经验丰富,怎么会在使用马谡的事上犯糊涂呢?我认为说不通。再说无人可用的疑问,不说当时有无其它将领可用,就是给马谡当副手的王平转正一下,诸葛大军也会因为失了街亭而狼狈逃窜。所以说诸葛孔明用马谡守街亭还是认为他能担负此重任,马谡是有能力的。
自马谡加入刘备集团,表现应该是不错的,否则,他不会被提拨的这么快,也不会得到如此重用。能在智圣诸葛亮的参谋集团中做到高参的位置,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诸葛亮
准备伐魏的计划,马谡肯定参与策划与制定了,能参与制定国家军事大计的人,绝非一般的人。而且,在作一些重大经济、军事决策时,诸葛孔明常常摒弃别人,唯独与马谡商讨。马谡确实也为诸葛孔明出了许多好主意,取得了很多实效,比如最著名的使用离间计,弄得魏国关于司马懿要“窜党夺权”的谣言四起,壮志未酬的司马懿不得不被免职还乡,去了诸葛孔明的一心头大患。
按理说这么有才的马谡去守一个小小的街亭怎么会失守呢?最后还落得一个被砍头的下场?个人认为这就是马谡思想上的定位错误。马谡有才不假,可人才分很多种。有的人具有治国安帮的雄才,如诸葛亮、曹操;有的人具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武才,如关羽、赵云;有的具有出谋划策的怪才,如田丰,逢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瓦工不一定就会成为好的包工头,很好的运动员不一定就会成为很好的教练,很好的经济管理学博士就一定会成为很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吗?一种人才有一种人才的作用,千万不能定错位。你不能要求诸葛亮、曹操去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不能要求赵云、关羽来制定治国方针。田丰可以奇计百出,但不能定方针;经济学博士理论好,但不一定实战就行。象马谡之所以被杀头,就是他对自己的才能定错位。马谡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参谋型人才,制定作战计划,为司令员出出主意,提一提建议行,如果硬要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去独挡一面,只会误国误民、害人害已。或许,马谡之所以要争着去守街亭,这里面还有争宠的成份。诸葛孔明不是一直很看重姜维吗?在全心全意培养,我马谡也不比他差,也要露一手给你诸葛孔明和全军将士看看。可他没想到的是,当马谡军队被魏军围困在山上时,他手底下的士兵都不卖命,无论下什么命令,士兵们根本不理会。为什么呢?因为马谡是文士出身,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在土兵中根本没有威信和群众基础。所以说:马谡是一个出谋划策的好参谋,根本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这就是定错位的苦果。
学历史、看历史为了什么?就是借签古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古人的失败教训。从马谡身上我们应该吸取点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确估价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自己有多大本事,别人不清楚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就象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一样,只能吃根油条,就不要去订宴席,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比如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向上升,不顾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有多少财力、多少土地,也不管老百姓是赞成还是反对,大搞面子工程,兴建花园式广场,兴建天安门式的高挡办公楼等,他们就是把自己定错了位,他们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把自己定位于是老百姓的“官,”最后落得个丢官坐牢的不场。往小了说:有的大学生也是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幻想一毕业就应该成为金领、高管,一月拿多少多少真金白银,最后连个保生存的工作也找不到。
二是要脚踏实地。有在好的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实际,不是有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谡通过实践检验他带兵打仗不行,搞参谋可以。所以我们后人一定要引马谡为戒,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检验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实事求是的给自己定好位,也不要因为他人的飞黄腾达而焦心,也不要比他人强而沾沾自喜,人要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能发挥自己才干的,才是最适合你的。
三是要有平和的心态。当然我所说的平和心态不是说人不求上进,而是说要在正确给自己定位的基础上去竟争。而不能象马谡一样不顾才干差异,争宠式的去竞争,那样只会给世人留不笑柄。我所说的平和心态,其实也是正确认识自己,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那些是我的特长,应该表现,那些不是我的特长,不该我表现。当这件事不属于你的特长范围内,你就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千万不要跨过界。就如刘翔不能去打篮球,而姚明也不能去跑跨栏一样,错位的他们就是拚死都不可能得第一。
总的说来,马谡失街亭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看主要是马谡的主
观因素造成的,这个主观因素就是马谡给自己定错了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