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试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4)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5)山重水复疑无路 (6)万水千山只等闲 (7)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是一般性默写填空。完成时,注意书写。 (1)不要将“殆”误写成“怠”。 (2)“酥”不要误写成“苏”。 (4)不要将“鸭”误写成“鸦”。 (6)不要将“疑”误写成“凝”。

(7)完成时,抓住题干中的“象征”这两个字。当然,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识记和理解。 2.【答案】(1)绚 (2)惆 (3)赅

【解析】(1)完成时,不要将“绚”误写成“炫”。 (2)不要将“惆”误写成“愁”。

(3)不要将“赅”误写成“垓”或“该”等。平时应注意辨析与积累。 3.【答案】D

【解析】“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明显不符合该句的语境。 4.【答案】B

【解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指的是“关头、时候”。 5.【答案】D

1 / 4

【解析】选项D中“途中大闹野猪林”错误,应该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而不是林冲。 6.【答案】武松。不爱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

【解析】阅读语段,抓住“废人”“六和寺”“出家”等关键词,再结合原文中只有武松断臂,后在六和寺出家,因此可判断此处描写的是武松。由“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休写小弟进京”可知武松不爱钱财、不慕权贵一从武松出家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看破红尘。 二、阅读与赏析 7.【答案】A

【解析】“于”有下列意项:(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3)姓。“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故选A。 8.【答案】C

【解析】C项中“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 9.【答案】(1)惩治,治罪 (2)皆,都 (3)使……听到 (4)死

【解析】(1)“治”可组词“政治”“惩治”等,代入句中“惩治”合适; (2)“咸”为虚词,可借助《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中时“咸”来判断; (3)可借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判断;

(4)“卒”为一词多义,有“兵”“死亡”“完毕”“终于”等意,代入句中可判断为“死亡”的意思。 10.【答案】(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放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1)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句中注意“执”翻译为执拿,缉拿,逮捕;“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翻译为“(他)在……中”。

(2)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句中注意“举”翻译为推行,“荒政”翻译为治理灾荒的政令,“活”翻译为救活,“有奇”翻译为多。

11.【答案】(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 / 4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解析】(1)解答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本词写于李清照晚年,流落之苦,让她内心凄凉;“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意思是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在已经乱了。由此可推知“微寒”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季节特点让人微微有寒意;二是内心的凉。解答时要点明这两层意思,并说明正是这一词语,引发了同人的情感,因而具有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的作用。

(2)下阕“故乡何处是”,很明显抒发的是思乡之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意思是香炉是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香的烟雾已经散了,酒气却还未全消。词人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这两句融聚的是对亡国后逃离故土的愤恨。解答时说明这两种意思即可。 12.【答案】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解析】解答时要先确定区域,然后逐句审读,概括特点,最后归纳概括即可。本题指向的是“美国黑风暴”,确定的区域是第②段。从“14次”“38次”,可概括为“次数多”;从“小麦减产1/3”“3亿吨肥沃的地表上送进了大西洋”可概括为危害大,从“横扫了美国3的地区”可概括为波及范围广。 13.【答案】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解析】结合上下文,明确引号的作用具有否定的意味;再抓住该词前面的“这种”,明确它指代的应是“苏联……草场”。分析苏联的这种做法,不难分析出是“人为地过度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规模大,能影响、改造自然。

14.【答案】“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解答时先要明确观点,即不能删除,然后说明“永久性”的内涵和具体所指,再说明“永久性”表明白风暴危害严重,最后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答案】(1)“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2)“我”跟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4)“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解析】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根据已知内容,锁定概括区域,然后依照“何人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概括即可。本题的题干明确指出是“与‘我’,有关的”,因而模式可变为“‘我’干何事,结果如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归类合并即可。

16.【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解析】分析重点句段作用的能力。分析句段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内容上,主要从句段本身入手,根据具体内容点明其含意;结构上,主要结合上下文,写出这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可。

3 / 4

17.【答案】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解析】对人物的描写常见的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种。这里,从“提”“牵”“踏”“走”“摸”等词判断为动作描写。从“瘦弱”可判断为外貌描写。分析作用应结合人物的性格,这里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牵”“摸”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依照“描写方法+表达效果”的思路回答即可。 18.【答案】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纯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解析】“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原因很多:听了母子的对话,让“我”震撼,母亲的辛劳打动了“我”;母亲捞月亮的行为让“我”感动,母爱的伟大让“我”感动,想到自己的行为,羞愧后悔,等等,都能让“心性跳脱”的“我”流泪。解答时可分条罗列。

19.【答案】“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捞月亮”在文中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目的是给他希望,表达的是母亲向往儿子能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我”的角度分析,母亲“捞月亮”的行为拯救了“我”,让“我”迷途知返。解答时点明这两层意思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 20.【答案】略

【解析】“必修课”是与“选修课”相对而言的,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门的必修课。这种必修课可能是诚信,可能是读书,可能是磨砺,可能是失败,甚至可能是孤独……考生只要任选一种,补写命题都是合适的。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但要想有个性,最好从读书、中国传统文化等角度写。另外,为什么会成为必修课,从这一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等,写作时应通过议论或抒情展现出来。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