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爱之名,立师德于心田

来源:爱够旅游网
以爱之名,立师德于心田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这个职业,恰似那默默奉献着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然而,要做好绿叶,却绝非易事。

教师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要想成功有效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就必须懂得“爱”这种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来自内心、充满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的爱。它并非因为亲缘关系,不是来自个人的需要和要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入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具体体现为教师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学生而献身的热忱。

爱,正是这种理性之情感给予每位教育者资格和名义,使其敢言教育。那么,我觉得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爱”应体现如下:

一、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份事业。我认为,教师更应该是良好的师德形象在精神上的化身。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学生。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教师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较为全面地展现在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的力量。教师可以举手投足之间就自然的表现出自己的风范,不是靠强制的说教,而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对学生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统统都融入“无声的教育”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效的手段。

而教师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出充分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无私奉献,方能为人师表,教育好学生。

二、重视“爱”的引导作用

1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爱”对学生的作用,坚持用“爱”的智慧去唤醒学生的心灵。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进行的工作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心灵进行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在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时,要想从不知到知,从略知到深知,就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和认识。

因此,教师要想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就必须懂得“爱”的艺术,学会用“爱”的智慧,以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不断得到开发。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用“爱”的艺术去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可以如下: (一)、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充满兴趣。要想让学生热爱读书,首先就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书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书里面有各种知识和人生道理,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前人对整个世界不断认识和研究之后的结晶。而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让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兴趣。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并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充满信心。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并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充满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并可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提高自己。 三、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不仅自己要善于用爱心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去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学生的品格。

对于学生而言,是否具备良好的品格,不管是对他能否顺利地完成现阶段的学业,还是能否在将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应该从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爱心去完善学生的品格。然而,良好的品格,并不是一下子就

2

能形成的,他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教师应当怎样去逐步完善学生的品格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生做真人。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做好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说话办事,还是学知识,都不可弄虚作假,而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求真知、做真人。

(二)、教学生勤俭质朴。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必须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懂得做人的本分。从而,做到自觉地回报社会。 (三)、教学生志存高远。要使学生明白:只有心存大志的人,才能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勤奋自觉;也只有心存大志的人,将来在工作中才能意志坚定、奋发进取,一至能在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历经种种人世沧桑中毕力创造,最终走向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美好未来。

四、营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氛围对人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出发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通过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现实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充分利用黑板报、室内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道德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栏,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并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等宣传标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的格言、典故,通过诵读课、班会课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丰富

3

多彩的活动增强道德观念。

五、学会倾听,关爱每位学生

倾听是理解和尊重,是关注和爱。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与爱每一个学生,并用恢弘的爱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是教育的基点和起点。

关爱一个学生就是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却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爱与关怀,而教师就必须做最真诚的倾听者,尤其是对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教师要以诚相待、耐心帮助,并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爱的教育。

(一)、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加强心理沟通。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就是师生在认识情感及各种因素相互配合下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他们内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体现教育中“爱”的细致和深刻。

(二)、教师要给后进生多一点关心爱护。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应当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赋予具体的爱,尤其对后进生要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人们往往更加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冷落了学习上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多点耐心和付出,对某方面比较后进的学生,要多些关心爱护,因为“爱”往往是他们实现转化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他们取得进步的精神动力。

正所谓,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亦为师,亦为范。当我们走上三尺讲台时,我们要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时,我们要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塑造者。因此,师德,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爱”的体现。在

4

教育中,需要每位教育者充分的去认识教育的“爱”,并用“爱”去教育、感化学生。这样,才能不断做好教育德育工作,并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