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总第96期)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No.3,2009(vo1.96)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反映特定经济形态、阶级利益的观念或意识系统,通常人们 将它阐释为一种“虚幻意识”,但是一种虚幻或颠倒现实的观念解释系统如何能够反映并服 务于阶级利益?除非阶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比阶级的条件更基本、更源始。马克思开启 的存在论新境域,显然是以这个关系到阶级前意识和观念符号系统结构的“无知”天幕为背 景的。在那里,不可能将反映与被反映者、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区分 和理解。马克思试图揭示的是有关“活动”的前提,以及确定意识(形态)存在的物质性。既如 此.就不能指望马克思将基于分裂的阶级统治的社会状况之意识形态虚幻及其辩护作用作 认识论的定位。尽管常常有人大费周章地认为他确实这样做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虚幻;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09)03—0033—05 文化批评家齐泽克在一个严肃的学术讲座上,曾经讲过一个关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政治“传 说”:在一次政治会议上,某人站起来批评斯大林。与会的人心里都很清楚,他很快便会被抓起来。没 有想到另外一个人站了起来,批评那个批评斯大林的人:“你疯了么?你难道不知道,批评斯大林同志 是绝不允许的?”然而有些迷惑的是,会后,首先被抓进去的,不是那个批评斯大林的人,而是那站起 来批评那个批评斯大林的人。 齐泽克讲的这个“传说”可算不上“趣闻”,不过,它洞穿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老底:亦即,虚幻性及 其隐秘性。从这个“趣闻”的结构上讲,“批评斯大林同志是绝不允许的”,这是当时苏联政治共同体生 活中的隐秘的规则,只是由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同志’,党内同志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受到欢迎和 鼓励”这一公开规则摆在桌面上,所以,那个批评斯大林的人才无法理解(会)或看不见那个隐秘的规 则;而第二个人虽然理解(会)那个隐秘的规则,却要改变这个规则的隐秘性而把它公开出来,为此, 两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迫害。可以合乎情理地假定,一方面,真理的传播并不是必定可以想望的, 在某种意义上,它受到意识形态强加的干扰;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操弄之下,人人都知道某个“真 理”,但是在行动中均必须假装完全不知道,或者成为人们集体无意识的东西。而且,正是这个公开的 秘密,维系了某一社会之稳定、和谐。因此,我们将依据这样的理解来诠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拟 收稿日期:2009—02—15 作者简介:张文喜,男,浙江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 导师,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总第96期) 分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意识形态概念的定义 让我首先从意识形态概念说起:正如马克思哲学的其他概念一样,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也一直受 到人们的误解。依据人们通常的理解,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特定经济形态、阶级利益的观念或意识系 统,这没有错;人们认为,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不同的,通常又将它阐释为一种“虚幻意识”。这也没 有错;人们还认为,意识形态要反映并服务于阶级意识,这都没有错。这三个肯定通常就是人们理解 的意识形态概念。 但问题是:当我们在把握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开始就把虚幻看作意识形态的一种错误。一种虚幻 或颠倒现实的观念系统怎么能够反映阶级利益?一种虚幻或颠倒现实的观念系统又怎么能够服务于 阶级利益?除非统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存在关系比阶级的条件更基本、更源始。而无论如何,这就是 马克思的看法。他用十个字的命题清楚地表达统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比阶级的条件更基本、更 源始的观点,这个命题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哲学开启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存在论境 域,是以这个前阶级意识的“无知”天幕为背景的。 为此,我提出两个命题用来说明我的这种解读: 命题1:首先,在马克思那里,不可能将反映与被反映者、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作认识论或 知识论的区分和理解。马克思并不关心涉及“真理”、“意识形态”、“虚假”、“错误”这些特征的知识划 界。他也不关心如何在幻象背后寻找更加实质性的真理这件事。相反,他关心的是有关“活动”的前 提,关心确定意识(形态)存在的物质性。 命题2:既如此,就不能指望马克思将基于社会阶级分裂状况之意识形态虚幻作认识论的定位。 尽管常常有人大费周章地认为他确实这样做了。 我认为,这两个命题已经足以提出一个与古典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区别,但遗憾的是,大家在 提到马克思的时候可能常常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区别。 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虚幻定位问题:如果意识形态是“虚幻意识”或“错误观念”的话. 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意识形态虚幻维度?意识形态的虚幻究竟何在?是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中。还是 存在在别的什么地方?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白的:正如有人肯定,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中、观 念中。与此同时,许多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讨论大致也是在“知”或“认识”的那个方面规定自己的视 域。这个观点要害在于,它试图将意识形态虚幻还原为一个视角,或将它等同于可笑的“心理主义”那 样的东西。结果,在这种意识形态虚幻的定位之下,我们立即想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家的形象, 一种人类历久弥新的解放的兴趣,一种启蒙哲学家的信念。启蒙哲学家相信,对意识形态的批评没有 被他所批评的缺陷所伤害,没有被意识形态“虚幻”所伤害。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甚至根本就不 可能,全靠他们具有一个阿基米德支点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全知全能的历史观察者”存在的地方)。 就是在那个阿基米德支点上,一种具有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批判才能产生出来,而且,也只有以突破 现实的时间秩序给我们规定的暂时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以往,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受这种想法诱惑和误导,也从这种立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 形态批判:他们只是强调西方哲学意识形态家的疏忽、错误,强调意识形态是用来指称黑格尔、费尔 巴哈、施蒂纳等马克思的理论敌手的“意识”或“观念”,是不同于马克思本人的别人的“意识”或“观 念”,是自称能够获得真理却是个谎言的系统,是对统治阶级有辩护作用的意识或观念;一句话,是错 第3期 张文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35 误和谎言的代名词。 显然这已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的迷雾。即使康德也已经在“知识论”的范围内提出了告诉,那种对 敌手采取批判的姿态。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姿态是多少在耍孩子气。而马克思自己做的榜样 是:应该恰如其分地批判他的哲学前辈,也就是不能从知识意义上去批判他的哲学前辈。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意识形态最为基本的定义出自《资本论》。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意识形态到处发挥作用。但有人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的虚幻。这仿佛没有错。可是, 我们的生活不但少不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且意识形态虚幻本身也是验证共同存在的形式。因为,一 个人呆在这个地球上,恐怕最保险,既不会产生误解,也不会产生虚幻,差不多也没有意愿。《资本论》 里讲,意识形态的虚幻首先作为结构而强加于绝大多数人,因而,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可以消除 的。换句话说,意识形态虚幻的存在特性是它的“物质性”,但是这种“物质性”是由某种“虚幻意识” (或它的“纯粹性”)所掩盖的。用阿尔都塞的话讲,意识形态根本就不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而是人类世 界本身。 这些话说明了,为什么在黑格尔的伟大哲学思辨失败之后,马克思就不能再满足于讨论哲学的 错误本身,而是应当更进一步去探讨这种错误哲学的存在论根源。从马克思开启的存在论境域看, “青年黑格尔派”“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对此他们真的一无所 知。意识形态虚幻本身成了他们集体无意识的形式。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事实上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有些人明明很清楚自己所作所 为的后果,也很清楚事物的真相,但是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如果认为这是因为看上去作为某个人的 理性虚弱,看待事物难免偏颇如此等等,那么要改变这种“错误认识”易如反掌:仿佛他当时不要这样 想就行。可是,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就在你内心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现实中什么也没有变。 为什么?因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以戏剧化形式生产幻象,你再来多一个想法就变成幻象的幻象(或 幻象的“平方”、“N次方”)。所以,下面这样的样相就司空见惯了:我们明明知道飞机的坠落并非是那 样一种情景,但飞机起飞前的安全说明总是那样煞有介事;我们明明知道某些商品没有多大的使用 价值,但我们还是倾其所有来购买;我们明明知道现代教育有其反教育(化)的一面,但是我们又都在 卖力地维护着它;我们明明知道纠正过失的法律是那么有缺陷,我们却正在遵守它;我们明明知道从 传统权威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仍然不自由,但我们仍然继续追寻这一自由观念……总之,用《资本 论》的话来讲,好像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这样做了。而且,只要我们将某种程度是由现实 保证来支撑的价值、教育、法律权威等等符号秩序体验为“真实而永久的”。它们就如此起作用了。这 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偶像崇拜,是我们共存的社会现实的存在论基础。 意识形态批判的限度 第四个问题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悖论问题。我们在面对那些被扭曲的社会现实时,意识形态批判 的任务通常就被理解为“揭露”、“批判”。这种“揭露”、“批判”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从事批判,从而明确批判的必然性。我们所知道的马克思著作的题名很多就标有“批判”两 个字。不过,“批判”这一词本来是用来表明对某事某物持褒贬的立场,因而具有划界、澄清的意思。所 以,它被滥用也就毫不奇怪了:我们不是在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选择、表态、赞扬、贬低,诸如此 类,不一而足。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只要通过批判抛弃扭曲的意识形态就可天下太平,那么这差不多 只是反思的天真;如果我们认为祛除意识形态虚幻在于“揭露”、“批判”,使用“揭面具”、“撕面纱”等 等性质的隐喻,那么我们对切中“隐藏的现实”的关切就潜在危险。在这里,又让我们想起安徒生的童 36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总第96期) 话:“没有穿衣服的皇帝”。正如揭露走在大街游行队伍中的没穿衣服的那个皇帝,而令其出丑的不是 那些围观的大人,而是那个天真的小孩。小孩之所以那么天真,是因为他没有感染意识形态病菌,他 不懂大人那一套。但大人禀受意识形态之后,大人就反过来要膜拜那个小孩,把他当作偶像,把他的 话当作绝对真理。小孩在这种神化中已经升入绝对知识行列,这个小孩的行为在知识层次上恰恰就 是有关现代意识形态生动的例子。 用马克思哲学来解读这个童话,结论是,扭曲的现实恰恰是通过意识形态的神秘化而自我复制 的。因此,马克思才认为要搞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非得参照宗教世界中的情形。 第五个问题:如何理解“颠倒的颠倒”的隐喻之哲学性质。意识形态为什么会有如此颠三倒四的 功效?对此人们保持沉默,首先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家。因为,在他们看来,主体无法处理那些以缺席者 显现出来的对主体的种种影响。从马克思哲学开启的存在论视域看,人们则只提出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马恩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 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 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 一样。 不过,在更本质的地方,我们应该发现,马恩保留了用意识来隐喻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主题。关 键在于他们保留的“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和“在视网膜上的倒影”之类反映论或认识论 的隐喻。他们这样做的前提是什么?他们这样做会不会被人误解? 我们先谈后一个问题:马克思使用这些隐喻是不是具有要颠覆意识形态,同样的东西又出现在 他自己的思想里?马克思的思想也许只比较黑格尔等人稍稍偏移了中心? 我们认为,要想转变意识形态,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也是一个严峻的任务,就达成这个任务 而言,就要增加它对现实、世界、时间的关注。而要使德意志意识形态变得倒错反常,就要像青年黑格 尔派那样注重细枝末节。就事实而言,当马克思分析和批评他的前辈的作品,以甄别其中的意识形态 虚幻的时候,他倾向于根据对“天国”和“人间”的颠倒关系的批判来描述所争论的问题。生为德国人 的早期马克思(在《哲学贫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的确给人留 下如下深刻印象:马克思“到处都以视觉神经与视觉模式”说明意识形态虚幻,而“满足于冲洗相片的 暗室中摄像的颠倒这种生理机制的模拟……在这种视觉颠倒的模拟中,既产生反映论,又产生异化 论。而视网膜上映象倒置的隐喻,头和脚的隐喻,人间和天国的隐喻,反映和共鸣的隐喻,化学词汇中 的升华物的隐喻,这些隐喻终归会发觉镜像思维,理论/实践,真实的/假想的,光明/黑暗,这都证明 作为颠倒的颠倒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形而上学特征。在马克思这样的说明方式中,利科认为,存在着用 语方法与事情之间的错位。马克思仿佛是一个拿着显微镜的科学家,沉浸于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的 话语。惟独没有“历史科学”的话语。马克思看起来也不能自动地从包含他的特定观念世界中挣脱 出来。 不过,这样说多少有些不靠谱。这就需要来回答刚才说到的第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些 隐喻的前提是什么? 我认为.前提主要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自己认为,最直接的问题倒不是要知道,没有认识论的映像式理论,没有科学/意识 形态对立的确定性标准,没有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论吸收,甚至没有另一种所谓形而上学的“物 质决定原理”与之抗衡,一种意识形态不再被意识形态地思考的可能性是否能够出现?相反,应该是 立刻中止这种形而上学判断。我们认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虽然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3期 张文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37 的中介,但是,我们应该注意马克思的看法的重点所在: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也遇见类似认识论局限 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种物理或生理机制的模拟的说明。由于问题是思想中的区别因素,费 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总观点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马克思认为,满足于照相机在暗室中摄像的颠 倒之类的隐喻终归难以理解拜物教式的倒置机制。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 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 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即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明确 对费尔巴哈提到的“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不以为然,因为借助他们那种无 非是从外部观察对象的“眼睛”来观察历史和社会,那么不就可以如心理主义者那样轻易经由知觉或 影像直接体会幻像了吗?若这样,《资本论》又置于何地? 二是,理解这些隐喻须跟当时广为流行的话语相联系。实际上,回过头看,在19世纪,科学与意 识形态的冲突呈现出摩尼教斗争的外貌。解决它们之间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消灭意识形态并用关于 实在的科学观取而代之。马克思使用物理学等科学话语不能说与这个背景没有关系。但全部的问题 仍然在于,如果允许科学/意识形态对立物被赋予清晰而鲜明的意义,那么这便造成一股坎陷于认识 论陷阱的力量:正如一个本真的人难以靠认识一种真伪的法则与虚伪的人相区别,而试图拒绝意识 形态的姿态恰恰是具有遮蔽现实功能的合理解释。很难想象“颠倒的颠倒”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虚幻的 姿态。 三是,我们认为,这样的隐喻没有什么用:有的只是问题。换句话讲,把马克思文本中涉及到的相 关隐喻全部剔除,不会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更何况这样一些隐喻,不论它有什么奇异和神秘之处, 也没有如在《资本论》中把加载了异化现象的“价值”隐喻成“社会的象形文字”和桌子自动“跳舞”这 样的东西来得深刻。因此,一旦我们“忘记”或“脱离”了问题的境域,在我们面前,它就仅仅只是隐喻 和没有核心的空话。“颠倒的颠倒”之翻筋斗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错谬的轮回原则,它决没有凸显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视点。 A Dialect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 of Marxism Ideology ZHANG Wen-xi (School of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Ideology as a consciousness system,which reflects certain economic shape and class interests,is usually re- garded as“illusional consciousness”.However,how Can an unrealistic or illusional consciousness reflect and serve the inter- ests ofa class?Only in the cas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and ideology is more fundamental and original than hte condition of class Can do it.The new ontological realm initiated by Karl Marx is obviously based on hte“innocent”condiiton relating preconsciousness and structure of symbolic system of class.In this“innocent”condition,it is impossible to identify nad comprehe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flection and hte reflected,and science and ideology ni epistemology.What Marx is trying to explain is the premise ofthe concerned“action”and the materiality of ideology.Therefore,we shall not count on Marx to orient the analysis of divided class mle social condition’S illusion consciousness and ist function as epistemology, though there has been a lot ofhard work to support hte opposite idea. Key words:Marxism;ideology;ontology (责任编辑陶舒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