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敦颐。字茂叔,主要著作:《太极图说》、《通书》 2、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作:《正蒙》、《易说》
3、二程,程颢尊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而成著作后人统编为《二程全书》 4、陆九渊,象山先生,心学的开创者。
5、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主要著作:《四书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录》 6、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全集》。 二、名词解释 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他从天人一气,万物同性出发,力求把仁推广与普天之下的万物人类,倡导一种普遍之爱的思想,民胞物与是他的仁爱观。 一物两体
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 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张载认为,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其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 持敬说
朱熹最先提出。他很强调“敬”的修养工夫,认为“敬”是为学修养的立脚处,是圣人第一要法。“持敬”是保持“敬”的一种修养功夫。他们认为“居敬”与“主静”不同,并不是与外界隔绝,闭户静坐。持敬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一种实践工夫,无事敬在心里,有事敬在事上,有事无事,持敬的功夫都不应稍有间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修养,这样才能体现出“敬”的真实作用。 三、简答题
1、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奠定在他的“心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知行合一是“心即理”落实贯彻于日常人生的修养论。其含义: ① 知行本体
所谓“知行本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知与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容、不可分割而合一的,另一种是指良知良能即“心即理”之心或“心之本体’。即更接近“心即理”。 ②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我们用知说明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时,必然意味着这个知是与行联结的,而与我们的感受性直接相关的体验之“知”又与我们的亲身体验(行)相关。作为对认识来源的讨论,强调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从动态的过程来了解知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意义。意识属于知,若就意识活动是外部行为的开始来说,意识是整个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此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从而可以说就是行。同理,行为属行,但就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来说,可以说行就是知。所以“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④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他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强调“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同时,行也不
能盲目迷失,它要知作为指导。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
2、简述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思想。 ①气本论
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
一方面,气的每一种有规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因而道教的“肉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另一方面,宇宙并没行真正的虚空,我们一般所说的头项之上的虚空也是气的存在形态。气作为实体,永远同一,而没有消灭,因而佛教“空”“虚”的教义不过是一种迷妄。张载这一学说的建立,明显地是针对佛道二家而建立的一种儒家的本体论。
②虚空即气
“太虚”一词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空,张载认为,虚空并非像普通人了解的那样,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不是一个中间一无所有的大柜子,而是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他认为,无形无状的太虚实质上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这本然状态即为“本体”,而气不过是这种清稀微细的太虚之气凝聚而成并可以看到象状的暂时形态。虚与气是统一的。万物与气之间是一种同样的聚散关系。因而,宇宙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虚空或虚无。有形有象的物质形式可以为人直接感知,这是有;气散归为太虚,人无法看到它,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以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实在,其中只有“幽明之分”,并没有“有无之别”。 3、陆九渊的“修养论”
陆九渊认为“本心”即是至善的“理”,具体表现为天赋的仁义礼智,故为学只在于“向内用功夫”,对自我本心的体悟、反观,不必向外界探求。他主张“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简易工夫,直接从主体省悟中探求与客体的自同,达到心、理合一的目标。要“先立乎其大者”,先确信自己尽善的“本心”,即肯定吾心即是真理,这是认识的基础。“先立乎其大”包含着诸多的人生修养论:
①发明本心
陆九渊首先强调“发明本心”,他所讲的发明本心即是孟子的求放心,但他却不是像孟子那样直下的肯认四端,而是强调必须经历一番剥落的功夫,他主张 对于本心的各种蒙蔽首先要从公私、义利之辩入手,克去私欲,在此基础上再消除各种意见。 ② “存养本心”,
陆九渊认为人修养的目的是使本心活生生地显现于实践生活中,为达到此目的,还需要有存养之功。存心即是对本心长存不放。养心即是对本心的充实涵养。
③自作主宰
陆九渊的修养论也突出在“自作主宰”,自作主宰是指私欲与邪说净尽的基础上的本心
主宰或天理主宰,所以自作主宰只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极致指向,且只能存在于一系列道德修养的尽头,而不是一己的自作主宰。
陆九渊认为,为学的目的只是实现道德的境界,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但他这种过于强调“内省”的“简易方法”,脱离了实践,否定了实践的作用。 4、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①良知的含义
良知是指人的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表示良知并非得自外
界,而是主体先天本有、内在具足的规定性。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体系,良知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的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良知不仅具有先验的性质,而且具有普遍的品格。 ② 致良知的含义
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使良知至其极,“充拓”至其极,即扩充良知本体至其全体呈露、充塞流行,“无有亏缺障壁”。致良知的另一层基本意义是依良知而行,按照良知指导而行才能称为致良知,强调将良知之所知贯彻落实到日常的道德实践中。“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就是行良知,依良知而行。正是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 5、二程的“格物致知”
二程将“格”解释为“至”,将“物”解释为“事”,认为“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研得其中之理,明其所以然,在二程看来,“物”都是禀“理”才得以生成的,所以只要是实际存在的“物”,就一定有它们各自的义理在其中,因此人要明“理”,必须先要“格物”。 关于“格物”的方法,二程认为,格物必须在一事一物上见理,主张先要日日件件,不断格物,逐渐积累,当理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会产生一个飞跃,达到顿悟,豁然贯通。在格物过程中,程颢侧重以心内求,强调顿见,认为心在格的过程中达到深融为一。程颐强调在事事物物上进行理性的探求,所谓格物,实际上就是穷至事事物物之理,让心与理合一。 二程还强调,格物之理并不只是向外追求,还要恢复本心之知,投身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之中。格物重在道德认识,而致知重在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二程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格物就可以致知,致知也就能落实到道德行为当中。因而“格物致知”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即要积累涵养,去除蔽欲,不断修养自己的心性,从而去追求“止于至善”的天地境界。
(格物说之不足:主张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在为学阶段不排斥追求各观知识和研究具体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合理主义精神。但其格物论的发展是指向人文理性而不是科技理性,导致了对科技发展的忽视) 6、朱熹“理一分殊”
①“理一分殊”的思想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和核心概念。“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源和共同本质,是多样性之所以统一的根据,故谓之“理一”;与此同时,由于统一之理又表现为多样性的万物,故而又谓之“分殊”。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②从性理关系而言,此命题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太极,而每一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那本体的太极完全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体。“物物一太极,一物各具一太极,就是分殊。” ③从物理的意义上说,事物的具体规律、性质是各个差别的,这与物物具有的太极各个不相同是不一样的。人的实践必须依从不同对象固有的特定之理。万物一理,指的是万物的具体规律都是同一普遍原理的表现,具有统一性。
对于“理一”和“分殊”的关系,朱熹在一面区分为“理一”和“分殊”,理一不是分殊,分殊也不是理一,但是在另一面,理一中有分殊,分殊中有理一,理一和分殊不能分开。在认识“理一”中要看到分殊,而在分殊中要注意到有理一的道理在。 7、陆九渊“心即理”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哲学上,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心即理”的宇宙观。他的“心即理”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①本心即理
陆九渊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这里的“心即理”也是指本心是理。在孟子,理是人心之所同然,但理没有宇宙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意义。陆九渊则认为本心自身
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因而本心即是理,本心之理同时与宇宙之理是同一的。就伦理生活的实际来看,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稳定的良心结构,良心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因此,在以心为本心、理为道德准则的意义内,“心即理”的命题是可以理解的。 ②心与宇宙同大,与宇宙之理同一 在他看来宇宙不仅是一个时空的观念,宇代表“四方上下”的普遍性,宙代表“古往今来”的恒常性,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正是用以凸显本心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另一方面,如果说,甲之心、乙之心,千百年前圣人之心,千百年后贤者之心,都“只是一个心”,那就意味着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的人的心共同构成了一个心,这个心亦即是宇宙的实体,个体的心只是这宇宙实体的表现。陆九渊认为理是客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它非人心所生,而是“充塞宇宙”,它既存在于人心,又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人的心只是一个心,宇宙的理只是一个理,从根本处来讲只有一个东西,不该把心与理分开,所以,心即理也。
8、二程的天理论
二程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天为万物之祖”,即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和最终的根源,理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理或道就是天,天就是理。二程常常把天与理合称,天理是独立于人的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天理本身是圆满自足的,它无亏无欠,不加不损,然而它却包含了一切事物。“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关于理与事的关系,二程认为,理是天下万物的本原。万物从理中派生来,理是万物生成的根据。二程一方面提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以理为永恒绝对的世界本原;另一方面他们又引入“气”的概念,以气与理匹配。这样,由理(道)派生出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衍生出天下万物,理(道)是产生阴阳二气的本体。理具有的生生不已的变化本性, 天只是以生为道 。这样,理的生生变化就产生了气,气的生生变化就产生了万物。他们又称理气关系,即是道器关系。而理是实在的本体,不随气的生灭、物的聚散而改变,理具永恒绝对性,在二程处,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客观世界的永恒的绝对体。由此,二程哲学的天理论,通过理气关系、理事关系的层层论证,而确立起来。
二程以理为人伦道德,是二程哲学理范畴的重要涵义。二程说:“人伦者,天理也”。二程发展先秦儒学,把人伦上升为天理,这就是把人类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是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 9、朱熹的“理气论”
①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②理事关系:事、物、器是有形有象、可以由感性把握的,理或道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还未存在的时候,事物的理就可以预先存在,这个理决定了后来事物的必然出现和存在。程颐本来也说过“有理而后有象”,只是他还没有阐述得那么清楚。
③理事先后:一类事物尚未产生的时候,这些事物的规律、法则、原理已经存在。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法则,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原则都是永恒存在,而且不会改变的。
④理气关系:一切事物都由理与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则。宇宙及万物都由理、气两个方面共同构成。此说类似古希腊人所说的形式与质料两个要素。不过,古希腊人讲理,主要是指事物的形式、共相,而朱熹讲的理,主要是指事物的法则、规律。
⑤就显示世界而言,理与气不能分离,天下任何事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结合而成,但就本源上说,理先于气存在。这里涉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类事物的理作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规律,体现在此类一切事物之中,不为此类事物中某个个别事物所私有,因而不以个
别事物产生、消灭为转移。。朱熹有见于一类事物的理对此类中个别事物的先在性,但据此认为一类事物的理可以先于此类事物而存在,是把理的绝对化。这是客观的观念论。朱熹晚年强调理气的无所谓先后,但实际上仍认为理是本、是体、是第一性的,气则是第二性的。 三、原著解析题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一、万物化生、宇宙形成的过程 ①无极而太极
《太极图说》的基本思想是把《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太极指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质,无极指混沌的无限,太极作为原始物质本身是无形的、无限的,这就是所谓无极而太极 ②宇宙发生图式
A、周敦颐的宇宙发展图式: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B、宇宙的原始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而产生万物,然后又从现象推到本体:万物—五行—阴阳—太极—无极,通过两推法说明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C、金木水火土各自具一定得性质,各一其性,《通书》称“万一各正”,这种“一”与“万”的关系表明,宇宙的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统一性表现为差别性,周敦颐把太极元气作为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基础,所以他的宇宙论是一种一气论。 ③辩证法因素
A、太极作为未分化的原始实体,它的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明宇宙本质上是运动的。
B、运动的过程是动静两个方面的交替与转化,“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整个宇宙过程中任何一种特定的运动状态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C、从纵的宇宙运动过程上说是“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运动和静止不断交替循环的过程,从横的宇宙构成上说是“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即宇宙的构成是阴阳二气对立的统一
D、宇宙的构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阴阳的交互作用和结合产生了五种物质元素,并进而形成万物。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阳(变)是主导的方面,阴(合)是非主导的方面,矛盾的对立面有主有从。
E、正如动和静的循环是没有极限的,“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没有穷尽的,宇宙处于一个无休止的永恒的生成和变动中。这些都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 二、人性论、修养论
周敦颐认为只有人是秉受二五之秀气,因此人具有具有神智,即精神和知觉,并认为人具有善、恶、刚、柔、中“五性”,中是指人的言论行动端正,完全符合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要求,
所以周敦颐倡导“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修养论,做到“立人极”。
三、总结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对本篇的概括,意思是如果能懂得宇宙化生万物的法则,明白人类生命的来源和归宿,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太极图说》说明了人的来源及其本质,论证了人具有圣人的本质。
《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