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
我的授课对象是本科三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学统计学课程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基础课程,所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理论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一、教材
结合我校的办学性质和学生特点,我选用了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刘瑾、葛联迎主编的《统计学》这一教材,该教材在借鉴其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做了少许调整,每章的开始有学习目标和案例导入,相关章的最后一节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利用Excel来实现该章有关的计算和图表制作,书中插入了大量的例题,每章均配有适量的复习练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可以满足我校本科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本教材总共分配了10章内容,基本涵盖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指数分析是众多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在编制统计指数时,综合指数又是最基础的编制方法,所以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学生要掌握综合指数的含义及计算; 2.能力目标:学生要能够认识到统计指数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当研究多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指标上的动态变动时,编制统计指数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及编制公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探究法。首先,导入教学案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何去研究某一超市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商品销售量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实际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思路,在引导过程中,加
强学生对统计指数概念的理解,并且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会对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即通过引入媒介因素将不能直接加总的销售量转化为销售额之后再进行动态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法指导
鉴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我会在讲授过程中尽量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而且贴近生活的案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统计思维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还要布置课堂练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这节课是按照90分钟准备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我会按“充分备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四个环节进行讲授。
第一,用时5分钟导入新课,以举例结合提问的方式导入,引起同学的兴趣。比如:已知某超市多种性质不同的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如何去反映这么多商品构成的整体在销售量的变动;还有,昨天的上证股票价格指数是 ,这个数据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的含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二,讲授新课,大约占用70分钟的时间。首先解释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借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统计指数的理解。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所有类似股票价格指数的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同时,将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课速度和节奏。而且要采用互动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反馈练习,大约占用10分钟时间。布置两个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
第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要求及时上交。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