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课、引导课评课稿
XX
2013.03.01
《找春天》闪亮课评课稿
XX 2013.02.27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之间的的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我个人认为张老师对此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确的。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在观察方面,指导得法。从闪亮课中,可以看到教师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即用课文《找春天》里小作者通过“看、听、闻、触”去找春天的方法,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和发现春天,引导学生学习小作者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像。既指导了观察,又指导了说话。
②指导学生说话: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说,注重及时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正确,鼓励学生把句子读优美,说精彩,形成了很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尤其是在学生说的时候,相继追问,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③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程序合理,过渡自然。首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合起来说说,还要赞美赞美春天,夸夸自己的同学,最后由说到写。
④注意细节:如问学生:“春天来了”后面加上个什么标点符号好呢?再如,提醒学生“脱、冲、奔”字词的理解, 多音字“奔”的处理等等,这些细节都“细”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⑤巩固练习:包括连线题、说一说、写一写等,题型多种多样,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印象,学到的知识更加巩固。
《图形的拼组》闪亮课评课稿
XX 2013.02.27
《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首先通过复习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导入本节课的研究重点,继而逐步展开学习。
1、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陈老师遵循由扶到放的过程,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手验证,去感知,让学生去真正理解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陈老师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加强感知十分必要。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
2、对平面图形的拼组引发并过渡到图形的转换,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把一
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和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发展。
3、在拼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拿出二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进行拼组,接着是四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最后拿出2个小三角形进行拼组,在反馈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说拼成了什么。我觉得在这一过程中,更注重的应该是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交流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4、在课堂上陈老师也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各种平面图形拼组成的漂亮图片,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在做中感悟数学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辨证地看事物的观念。
Unit1 Glad to see you again! Lesson Two 闪亮课评课稿
XX 2013.02.27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字母C、D大小写,单词cat、cow、Coke、desk、dog、duck,句型C for___.D for ___._____.____.整节课高教师很好地贯彻了英语教学提倡的交际性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下面我谈一下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高老师与学生打招呼的方式以及语气非常热情,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好地调动了起
来,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2、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
本课教师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新句型,而是用了英文儿歌ABC song, 该儿歌短小又上口,还配有动作,学生听上一两遍就能会。
3、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儿歌,游戏,评比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不至于因单调的教学方式而感到疲劳。特别是操练句型时C for___.D for ___._____.____.补全句子的教学,教师提醒猫在书桌上的教学,使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引发出来了,也使教师达到了该环节的教学目标。
4、另外,高老师的本身基本功也很扎实。教态放松,带有比较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
作,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课评课稿
XX 2013.02.28
有幸听了赵老师上的一节引导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可以说通过这节课真切地感到了李老师教学功底的深厚。 “听、说、读、写”环环相扣,对于这节课我的体会主要有:
1、导入:课堂一开始就是让学生读课题,对课题产生疑问,引出思考: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为继续教学埋下伏笔。
2、小知识点:这节课,对小知识点教学很到位,如“明艳”一词的教学、课文中出现的排比句、反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3、重难点教学:赵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略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贴”“挤压”等重点词语教学。强化读的训练,再现画面。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说奇石像什么。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4、小练笔:小导游像大家介绍金华的双龙洞。
《混合运算》引导课评课稿
XX 2013.02.28
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一课后,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觉得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 、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生活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前朱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解决问题。找其他同学说说他的做题思路。这不仅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解
决问题,同时也会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朱老师的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每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都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你现在明白了吗?”、“还有其他的解法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鸣。例如: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了应用题的两种算法之后,并让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学生讲得比较精彩的时候,及时地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并能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把学生带入了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景创思,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朱老师让学生通过出示例题之后,要求学生认真想一想,再动手计算,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之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又如,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步计算后,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与此同时,朱老师让学生思考、对比“3×4+7×5和7×5+3×4”的异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结果发现这两道算式的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了。这样学生“思”得很充分,学得也充分了,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渗透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在这节课里,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思想的渗透,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活数学的熏陶。从而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教学理念。
个人感悟:
这几节课下来,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自日常的教学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总之,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向各位老师学习,让我的课堂教学向我的理想状态迈进,让我的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数学味儿、更加本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