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解法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全班展示交流。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七、小结 本文写出了大地母亲的的无私奉献精神,应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话
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无私 爱 奉献)
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诗人让•比浩勒帮助盲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富有爱心的情感。 2.学习在生活中用有魅力的语言打动人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感受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2.学习在生活中用有魅力的语言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
学习在生活中用有魅力的语言打动人心。
导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贺知章
东城见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语言怎么样?是的,这些语言很有吸引力,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语言:交流要运用口头语言、思考要依靠思维语言、写作要驾驭书面语言,即使做梦吧,也会运作潜意识语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
一、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就有魅力的语言。
师: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我画的是“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大家思考一下:一开始牌子上写着什么? (和“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较它最有吸引力。) 出示两句话: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春天来了,可是”这六个字。)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二、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
师:是的,第二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出示春天文字:(生读)
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师: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篇,边读边想想你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课件:随学生读春天的语句,点击字变色,并配声音。)
有的学生说:“看见了,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有的学生说:“看见了茂盛的绿树、耀眼的红花。”有的学生说:“听到莺歌燕语声。”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师: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春天于严冬交替中诞生的,一切渴望葱茏的树木,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怎会错失这大好春光?(板书:万紫千红) (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之后,想象之后,头脑中出现了美丽春天的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
师:春天多美啊!(再打出一幅春光图)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漆黑一片)
(画面:一片漆黑,盲老人静坐一旁,响起了哀婉的《江河水》)刚才还是满眼的春光,转眼间竟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同时展示在同学的面前。这强烈对比的画面,还有那滴血带泪的音乐,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lán〕褛〔lǚ〕,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gài〕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
“我什么也看不见!” 指导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叹息到:唉---“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悲伤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心酸呀:“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巴黎大街上衣着华丽的绅士看到衣衫褴褛的盲老人无动于衷; 巴黎大街上打扮漂亮的少女看到头发班白的盲老人淡淡一笑; 巴黎大街上行行色色的商人看到双目失明的老人姗姗而去„„ (板书:无动于衷、淡淡一笑)
师:难到在偌大个繁华的巴黎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挺步吗?难到过路人都只顾忙碌着自己的事对老人无动于衷吗?(不,法国诗人让·彼浩勒使这个世界改变了。)
三、对比阅读法,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体会变与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打开书,对比读读,看看这一天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不变的: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还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变的:钱多了;给钱的人多了;老人的心情变了 世界变了,人们的心变了,充满了“爱” 盲老人的心情变了、诗人的心情也变了
盲老人叹息着:“唉!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让·彼浩勒-----看、问、拿、悄悄地添了六个字 让·彼浩勒听了,也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师:诗人没有用钱财帮助老人,而是用“有魅力的语言”,他的这种相助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他帮助了老人,他这种行为仅仅帮助了老人吗?
(不仅仅只帮助了盲老人,他不仅仅帮助了老人,还帮助了那些盲心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行人的内心也在改变:(变得有同情心了) 变换不同语气读,体会其中的变化。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巴黎街头文质彬彬的绅士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放学回家说说笑笑的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架着高级马车的商人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形形色色的路人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3、对比的力量 师:再读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1)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一个“可是”使结果一个天,一个地,春天意味着什么?光明、美好。
2)盲人意味着?什么也看不到。
3)如果两件事没有联系可能没有什么,一个“可是”话锋一转,把二者联系起来,自然让过往的行人想到很多。
这位盲老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景象,人们都会产生同情心,所以都会帮助这位老人。人们的这时的感觉是什么?悲凉,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2、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
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仅仅是书上写得富有诗意和感情吗?魅力还在哪里?在于能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情感,诗人用这六个字触动了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
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历史的列车正飞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有增无减、据说,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把舌头(演讲与口才)、原子弹和金钱称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而在现代的社会里,演讲和口才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却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四、迁移阅读法,延伸体会语言的魅力。 1、举例子,谈谈语言的魅力所在。
师:是能唤起人们同情心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吗?不仅仅是,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那些能带给人们力量,信念,激发人们向上,给人以安慰、鼓励帮助的话都是有魅力的! 激励的力量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弗吉尼亚洲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他父亲这样介绍卡耐基:“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之道。因为在他继母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师:语言的真正魅力,来自于有生命魅力的灵魂。能改变你一生的语言,这不仅仅是具有魅力了,还含有很多:教你如何做人? 3、精彩回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曾经感动过你的语言
?曾感动、激励、触动、敲击他人心灵的语言 3、作业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我们的书后也有几幅图画,你能把有魅力的语言写在旁白吗?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 板书:
23 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无动于衷 变 产生同情 淡淡一笑 解囊相助 叹息 笑着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
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
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
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 颠倒 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
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
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
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
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
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
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
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 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
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
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
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
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
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
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
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
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
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
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
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
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
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语文天地 一
预习提示:
1、从第一单元的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2、读读第二题的词语,了解意思。
3、阅读《难忘的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写你的感受。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排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
4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派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
2、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字典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文天地》第一题、第二题、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 讲授新课:
(一) 学习摘录笔记,进行组词练习 1、 出示投影片:
2、学生自己读生字。想一想:观察生词发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二) 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出示投影:
1、 学生自己朗读词语,画出不懂的词语。 2、 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3、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老师重点指导) 4、 学生学习运用词语。选择自己明白意思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要求: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5、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6、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位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7、 指学生进行词语的造句练习,集体点评,提高造句能力。 8、、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比较好,说给大家听听。 9、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板书,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三) 畅所欲言 1、、你对这首古诗句有哪些了解?(指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资料)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老师可以简单的讲解古诗的意思。
4、、学生再进行语句的朗读,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理解谈话。 5、练习说话 三、 课堂小结:
课堂中我们进行了生字、词语和句子的练习,课下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把阅读熟练读熟练。 四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话语的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语文天地》,学习阅读《难忘的一句话》、初显身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 讲授新课:
(一)学习名人名言,进行抄写练习。 1、出示名人名言:
2、自己读一读着这几句话,说说你觉得这几句话说怎样? 3、指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你能读懂几句话?指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5、自己在练习簿进行抄写练习。 (二)阅读课文《难忘的一句话》。
1、昨天大家在课下进行了预习,画出了自己读的不熟练的词语,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每一个生字的发音。
3、指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复述,了解课文的内容就可以。)
4、你觉得的这故事中有什么值得你去学习的?(进行语言练习,提高表达水平)
(三)学习金钥匙——怎样做讨论主持人。 1、 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学生进行讲解。 同位互相商量一下
2、 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准备好话说给同学听一听,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 3、 小组竞赛,评选优胜 最后评出:
\"最会说------说得清楚,普通话讲得好.
\"最会听\"------同学们听得好,能同学提出优点与不足 4、介绍经验,集体交流
在班级中交流,教师提出不足与优点 尝试演一演,在集体中评价
教师小结:转述问题要简洁明了,内容准确 5、老师总结:课堂小结: 三 作业设计:
1、预习课文《春潮》,练习
2、 查找相关的资料,记录到资料本上,读熟练。造句。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 教学过程: 1、出示题目。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选一题练习。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1) 首先是谁说的什么话要交代。 (2) 为什么记住这句话,要谈一谈讲这一句话的背景,即当时的情况。 (3) 对这句话我的感受是什么?
(4) 其于两题举一反三,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4、习作指导。
1.第1 2题是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不同选材与写法
3.要求内容真实,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
4.写完后看看事情是否叙述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按这个标准互相
评改。 五.学生习作。
检测题:
一. 语言积累。
把你画优美词句抄写下来,并说说想积累他们的原因。 二. 读一读,填一填,选用一个词造句。
金玉( )( ) 畅所( )( ) 慷慨( )( ) 仗( )执( ) 欲( )又( ) 一( )为( ) 造句:
春潮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赏读、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想象、讨论理解春潮到来时的恢宏场面。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凭借“金钥匙”的提示,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训练学生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观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
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
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推敲,读中提高。
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运用了比较和电教辅助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而且,在利用春潮汹涌的课件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示,而是在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再出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无憾的工笔,在这篇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生字词的教学还应突出一些。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