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高原型牦母牛在发情期和围产期进行体况评分测定,结果发现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4. 16 ,不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3. 39 ,其中发情牦母牛中一年一胎牦母牛(藏语青麻) 、两年一胎牦母牛(藏语牙日麻) 和两年以上未产的牦母牛(藏语干巴) 的体况评分分别为4. 37、4. 08 和4. 18。在围产期青麻牛的体况评分最低,为2. 06 ,怀孕牙日玛和未怀孕牙日玛的体况差异不大,分别为2. 25 和2. 33。干巴牦母牛在冷季的体况评分最高,为2. 58。暖季和冷季对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定结果表明,发情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3. 75 ,未发情青年牦母牛为3. 53 ;
在冷季,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2. 54。
关键词:体况评分;牦牛;发情期;妊娠
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特有的畜种,能有效利用高海拔草场资源,是西部藏区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牦牛繁殖类型可分为一年一胎、两年一胎和三年一胎三种,在藏语中分别称谓“青麻”、“牙日玛”和“干巴”,其中以两年一胎者居多。发情和分娩是动物繁殖中两个重要的时期,因而得到了牧民群众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牧民群众对发情期的母牛早有认识,膘情好的母牛发情早,而膘情差,发情延后甚至当年不出现发情。但是在冬春季节,怀孕母畜进入生殖极为关键的围产期,外界环境气温低,大雪频繁,加上草原上的饲草利用殆尽,牦牛只放牧不补饲,这种情况给怀孕母牛和腹内的胎儿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母牛的分娩生产,使母畜难产频发,以及对犊牛正常的哺乳。研究资料也表明母牛产前瘦弱影响产后卵巢功能的恢复、延迟的发情周期出现的时间〔1〕。 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 是通过视角和触摸相结合的主观上判定动物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由于其简单、易掌握,因而广泛应用于奶牛的饲养管理中,为饲养者和管理者提供调整营养和管理水平的依据。我们已参考奶牛体况评分,建立了牦牛体况评分的方法〔2〕,在牦牛发情期和围产期对高原型牦牛进行了自然饲养状态下的体况测定。 1 检测地点地理概况
调查地点在称多县珍秦乡。牦牛放牧草场在海拔3 850~5 000m 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4. 9~1 ℃之间,属高寒草甸草场和高寒沼泽草场;年降水量在450mm左右。 2 牦牛的选择 2. 1 调查对象
系称多县珍秦乡牧户饲养的牦母牛260 头,调查牦牛终年放牧,冬季不补饲。发情期牦牛体况按繁殖表现类型进行检测统计。 2. 2 体况检测
采用英国评分体系5 分制标准〔3〕,每分值中以0. 25 为间隔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 分:过瘦;呈皮包骨样,尾根和尻角凹陷很深,呈“V”字形的窝,臀角显露,皮下没有脂肪,骨盆容易摸到,各脊柱清晰可辩,脊突呈屋脊状,腰角与尻角之间深度凹陷,肋骨显露。
2 分:瘦;皮与骨之间稍有些肉脂,整体呈现消瘦样,尾根和尻角周围皮下稍有些脂肪,但仍凹陷呈“U”字型,骨盆容易摸到,腰角与尻角之间有明显凹陷,肋骨清晰易数,沿着脊背肉眼不易区分节节椎骨,触摸时能区分,横突和棘突明显,但棱角不明显。
3 分:中等;尾根与尻角周围仅有微弱的下陷或平滑,在尾根可明显感觉有脂肪沉积,需按压才能触摸到骨盆,腰角和尻角之间稍有凹陷,背脊呈现圆形且稍隆起,一节节椎骨已不可见,用力按压,才能感觉到椎骨棘突和横突。
4 分:肥;从整体上看脂肪沉积,体况偏肥,尾根周围和腰角明显有脂肪沉积,腰角与尻角之间以及两腰角之间较平坦,尻角稍圆,脊柱呈圆形且平滑,需较重按压才能摸到骨盆,肋骨已经摸不到。
5 分:过肥;尾根似埋于脂肪中,即使重压也摸不到骨盆或其他骨骼结构,牛体背部和尻部皮下为脂肪层所覆盖,腰角和尻角丰满呈圆形。 3 结果
3. 1 发情牦牛与未发情牦牛体况差异:对260 头适繁母牛在发情末期进行体况评分,按不同繁殖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发情母牛体况为4. 16 ,未发情母牛体况为3. 39 ;发情青麻牛对体况的要求最高,为4. 37 ,其次为干巴为4. 18 ,发情的牙日玛体况为4. 08。未发情的牙日玛为3. 36 ,未发情青麻为3. 63 ,未发情牛的体况均低于3. 75 ,经统计学处理,发情牦母牛与未发情牦母牛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3. 2 围产期成年牦牛体况差异:对118 头不同繁殖类型牦母牛在4 月初进行体况评定,结果,青麻的体况评分为2. 06 ±0. 27 (n = 6) ,怀孕牙日玛的确体况评分为2. 25 ±0. 36 (n = 38) ,未怀孕牙日玛的体况评分为2. 33±0. 38 (n = 56) ,干巴的体况评分为2. 58 ±0. 42 (n =18) 。在4 月份,牦牛经过较长时间的草原干草期,体质均表现瘦弱,其中干巴牛的体况最好,为2. 58 ,其次为牙日玛,青麻最差,怀孕牙日玛与未怀孕的牙日玛之间体况差异不大,分别为2. 25 和2. 33 。
3. 3 青年牦母牛体况差异:对140 头3. 5 岁青年母牛在9 月份发情季节进行体况评分,74 头3. 0 岁青年母牛在4 月份进行体况评分测定,结果见表2。 4 讨论
4. 1 牦牛的生产季节中,发情期和分娩期是两个重要的时期,发情决定着繁殖,而分娩是一个繁殖环节的终止和下一个繁殖活动的开始。动物繁殖性能与营养具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从监测的结果来看,发情母牛的体况明显好于未发情母牛,这与长期生产实践中牧民观察到的发情牛必须要有中上膘情的结果完全符合;牦牛要达到一年一胎的目标,必须具有较大的体况优势。在4 月份进行体况监测发现,怀孕母牛比未怀孕母牛体况要差一些,尤其一年一胎母牛体况消耗更加严重。
我们在生产中母牛产前体况在1. 75~2. 0 之间的母牛生产分娩时发生难产的几率比体况2. 0 以上的母牛大。在奶牛上的资料显示产时体况2. 0 的母牛比体况2. 5 的母牛产后发情的时间明显延长,我们对44 头青麻和牙日玛检测的结果发现,牦牛怀孕后期的体况较差,一般情况下,当年产犊牦牛在发情季节不发情,仅有3. 03 %的当年产犊牦牛表现发情,而且必须是产犊时间在4 月初,才能在当年发情季节10 月中旬左右发情。因而从生产中牦牛产后发情周期的恢复情况看,牦牛产后发情恢复时间相对长的多。这种状态与牦牛怀孕后期体能过度消耗有关。因而在怀孕母牛妊娠后期及围产期进行补饲具有重要意义。
4. 2 通过对发情季节和分娩生产季节的体况评分检测,可以制定出牦母牛在发情季节和分娩生产季节的体况评分参考值,达到在不同生产阶段进行有针对的调整饲养和管理水平,为牦母牛的科学的进行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附表(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