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溶液》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来源:爱够旅游网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溶液》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恒温蒸发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的乙比甲多 B.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升温的方法提纯乙 C.35℃,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50℃向 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 【答案】D

【解析】A、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4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乙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的方法提纯乙,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3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35℃,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物质,那么75g水中最多溶解37.5g甲物质。100g25%的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25%=25g,溶剂的质量为75g。故50℃向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正确。故选D。

点睛: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即可解决。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 【答案】A 【解析】

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s×100%。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

100gs等,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B、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

甲、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错误;C、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4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25g,所得的溶液质量为75g,错误;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配制等质量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少,错误。故选A。

s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gs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

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得到30%的甲溶液

B.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C.t2℃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液,故A错误;

B、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30g100%23.1% ,不能得到30%的甲溶

30g+100gs100%,溶解度

100g+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B正确;

C、t2℃时,甲、丙溶液的状态没有确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析出晶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在分析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大小。

s100%,判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

100g+s

5.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B.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一定是丙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知,A.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C、 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100=1∶4;故C正确。 D、 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至t1℃,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一定是丙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6.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7.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8.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低于40℃时,KNO3的溶解度一定小于KCl的溶解度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 C.将10℃时KNO3、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大 D.将20℃时100g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A、在30℃-4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此时KNO3的溶解度和KCl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变化大,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故正确;

C、将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

溶解度100% 可知,将10℃时KNO3、KCl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Cl大于

100g+溶解度KNO3,升温至60℃,KNO3、KCl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的成分都没有变化,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小,故错误;

D、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0g,60℃时,KCl的溶解度为45.5g,如果水为100g饱和溶液从20℃时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但是题干中为100g溶液,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9.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甲的溶解度是102.5g没有指明是在70℃时,选项A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在0℃到7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大于70℃时,其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选项B不正确;

C.20℃时,甲的溶解度为28.6 g 。即:在20℃时在100 g水中溶解28.6 g甲可达到饱和,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28.6 g,选项C不正确;

D.因为7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将其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因为溶解度减小而使甲无法完全溶解,都有晶体析出,选项D正确。故选D。

10.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和NH4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20℃时某NH4Cl溶液降温到0℃,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20℃时,20gNaCl加入到50g水中,搅拌后不能全部溶解 D.t℃时,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B 【解析】

A、由图可知,NaCl和NH4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正确;

B、将20℃时某NH4Cl溶液降温到0℃,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故错误;

C、20℃时,NaCl的溶解度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故将20gNaCl加入到50g水中,搅拌后不能全部溶解,故正确;

D、t℃时,NH4Cl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故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故A正确;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所以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丙没有析出,但析出的甲和乙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12.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g NaCl KNO3 10 35.8 20.9 20 36.0 31.6 30 36.3 45.8 40 36.6 63.9 50 37.0 85.5 60 37.3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C.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存在溶解度相同的数值,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错误;B、在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的KNO3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钾5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7.5%,错误;C、在20℃时,氯化钠的溶

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NaCl 和KNO3 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氯化钠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很大,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答案】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故选B。

14.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B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是:A>B 【答案】B 【解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可知,温度低于t2℃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温度高于t2℃时A的溶解度大于于B的溶解度,故A错

B.t2℃时,,A、B两种溶液溶液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正

C、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D.A、B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故选B

15.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固体研碎可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B.将t1℃ 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D.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晶体析出情况;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详解】

A、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将固体研碎不能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不一定为30g,选项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故C选项说法错误;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点睛】

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 B.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甲、乙质量相同 C.30℃时,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以得到80g甲饱和溶液 D.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1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故A正确;

B、20℃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甲、乙质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以得到80g甲饱和溶液,故C正确;

D、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17.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6g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A.16.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方程式:MgO+2HCl=MgCl2+H2O 、MgCO3+2HCl═MgCl2+CO2↑+H2O 可知:同样质量的稀盐酸与MgO和MgCO3反应时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故可按只有氧化镁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化镁的质量为:156g-150g=6g 。 设6g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x

B.6.1%

C.12.2%

D.9.1%

MgO+2HCl=MgCl240956gx406g= 95x解得x=14.25g

+H2O

14.25g100% ≈9.1%。故选D。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56g

18.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纵坐标是剩余固体质量,温度越高,剩余固体越多,表明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选项A错误;

B、t1℃时,剩余固体都是10g,说明溶解了20g,因为水的质量是50g,所以甲、乙的溶解度均为40g,选项B错误;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固体减少5g,应该是溶解了5g,选项C错误; D、c中剩余固体最少,a中次之,b中剩余固体最多,所以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选项D正确。故选D。

19.在20℃时,刘冰同学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NaCl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图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0 g

D.图③和图④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②中继续加热氯化钠后,继续溶解,故说明②中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由图④可知,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前已经向100g的水中加入了40g的氯化钠,故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C、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图3中已经加入40g的氯化钠,故溶解了36g,故错误;

D、③和④中都达到了变化状态,故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故选C。

20.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故A错误;B.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是降温,故B错误;C.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指明在饱和溶液中,故C错误;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