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
[作者简介:施琼 (1988.6-),女,上海市(上海),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摘要:当代中国正面临全球化和城市化两大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正面临地域特色和文化多元性的弱化,景观趋同现象尤为严重。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掠夺式的开发模式造成了一味模仿和复制的设计弊病,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缺乏本土特色。城市的景观是属于公众的景观,应在城市景观营建过程中赋予更多地方特色,增强公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本文提出重塑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来保持城市景观独特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公共视野,城市景观,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全球化作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背景,对城市景观形象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也是近年来城市景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城市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中,城市的社会面貌、经济形态、文化特征以及内涵也在经历着变化。然而,由于各国的政治力量、经济实力分布不匀衡,全球化往往表现出一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即“西化”的过程。而西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尤其会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作用”。[ [德]汉斯·彼特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张世鹏等译,冯文光校,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趋同上,进而影响
着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和生活形态,同样促使了城市景观文化的雷同。
对于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的建设量高达20亿平方米左右,占全球每年建设总量的40%。可以说,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实践在中国。城市建设过快的步伐也带来了对城市景观品质粗制滥造的弊端。很多地区不顾原有的城市结构和地方文化特点,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发达地区的做法,致使该地区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丧失。譬如,一味地在城市中复制高楼大厦的“现代感”,导致了城市之间差异性、独特性的缺失。
面对近年来城市景观建设的误区,无论是把城市景观地域性的表达沦为凸显城市特色的政府形象工程,或是当作设计师、规划师等行业精英展示自我审美情趣和炫耀专业技能的舞台,都远远地背离了城市景观地域性构建的本质——为公众服务。譬如,近来年我国许多城市中出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大型城市景观项目,气势恢弘,耗资巨大。这种城市之间英雄式的浮夸、攀比风气带着浓厚的“政绩情节”,往往是体现那些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话语权的杰作。这些大气的作品忽视了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却只考虑了个人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违背了城市景观规划以人为中心和以大众需求为本的设计原则。这些大气的项目究竟对于城市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许多貌似雄伟的世纪建筑,以纪念碑式的建筑语言吞噬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却不能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活
动环境;而另外一些形式上看似平凡的建筑,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提供新的可能,让市民直接获益,却被媒体视而不见。”[ 孙彤宇,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建
筑,2009,(8).]城市空间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其内在重要意义包括回归大众、关注民生、构筑特色、优化生态、协调自然、体现活力、传达文化、提升品位。[ 梁盛平, 空间再造:公共规划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创新[j].规划师,2011,27(3).]从根本上说,城市景观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城市景观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是评价景观价值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景观特色的回归做出积极的应对和回答。在景观设计领域,关注地域性设计是城市景观形象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避免日益严重的景观特色的丧失和文化趋同现象,亟需在尊重自然地域条件的基础上,站在公众的立场,通过重新审视地域文化特色,以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进而唤回人们对失落的城市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也应有一方特色,缺乏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是没有城市魅力的。因此,重塑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对于发扬和继承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景观文化特色具有重要人文意义。其次,对于打造城市形象特色,唤起公众对城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对于尊重和保护当地自然风貌特色,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营建可持续的城市景观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态意义。
对于从事城市景观的设计师而言,一方面,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避免一味的追求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单凭创造美的环境并不能直接带来一个改善了的城市景观。尤其是对城市景观设计师们而言,这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作为代表广大民众利益、代表城市形象的服务工作,因而肩负重大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时,不能把现代主义当成是一种信仰,过分盲目崇拜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至上原则。而是通过对城市地域性的解读,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内涵,以及对当地传统形式的现代演绎,形式结合功能,文化结合技术,传统结合现代的方式,来创造城市景观的独特个性。只有真正把握城市的地域特征,才能更好的挖掘景观形式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最后,城市的景观是属于公众的景观,不仅应在城市景观营建过程中赋予更多地方特色,增强公众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应在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社会公众的评价,努力实现公众参与,传达景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通过地域性表达来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是唤起公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一工具将是决定设计结果是否真正实现社会意义的关键。只有真正面向公众的城市景观才是具有地域性的,真正具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一定是服务于公众的。正是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在城市景观地域性塑造的过程中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本质上重视公众对城市空间的真实需求,赋予“地域性”
真正的“公共性”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