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专用)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高分方案5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分方案5 对散文形象、主旨及其相关价值的探究

散文的形象是指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作品的主旨,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也包括文章的写作意图或目的。

对形象、主旨的探究,绝不仅仅局限于上下文,而是要结合全文来体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探究时还要结合现实或自身体验,多方面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命题实例如下表。 试卷 2017北京卷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根河之恋》 托的情感。 2016浙江卷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母亲》 2014全国大纲卷 《听雨》 2013浙江卷《牛铃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叮当》 2012浙江卷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真题举隅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母亲的中药铺》 句话的理解。 2012山东卷《被时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间决定的讲述》 2009江西卷 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平常的沈从文》

典题一 启示感悟式探究

例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

- 1 -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 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 2 -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高分方案 一、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对“头脑中的旅行”的基本态度:如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 - 3 -

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过……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等语句可知,作者是认同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的。 二、扣住“保险”观点(作者的观点)作答:从文中找到依据,无论认同与否都需言明观点,再分点回答理由。 三、如果有不认同的看法,也尽可能从文中提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到的内容出发分点解答,切忌想当然。 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 - 4 -

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针对题目要求,选准探究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从感受最深处入手;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启发感悟式探究,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表明自己的感悟或者启示,然后结合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论述,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将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

再读高分方案1典题一中的《牛铃叮当》(2013年高考浙江卷),回答下面的问题。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 5 -

解析:先综合全文概括主旨,然后从主旨要点出发联系实际说说 感悟。

答案: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感悟:(示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忽视了最淳朴、善良、纯粹的东西,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达,都应该保持那颗淳朴、善良、纯粹的心。

(示例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已经消磨了人们内心的那份宁静、淡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人们失去了很多,但并未觉察;内心的那份质朴、宁静已尚存无几,正如文中最后的牛铃依旧叮当,但少了往昔的悦耳和悠扬。 典题二 评价阐发式探究

例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 6 -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 7 -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 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高分方案 一、明晰答题侧重点:总结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有评价,也就是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侧重点在“评”,至少是呈现评价性的判断。 二、从梳理形象特点中作出判断:母亲的言和行透露出其为人——对家务劳动的态度、对新事物的矛盾心理。 三、应避免的硬伤:简单地罗列母亲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性思考:透过作者对这位母亲的记述,你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文进行探究评价。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对勤勉持家之母亲的赞美与感激;②对身处辛劳之 - 8 -

中的母亲之隐隐的心痛;③对现代文明不能给母亲带来变化或母亲缺乏改变生活勇气的遗憾;④对母亲的这些情感及其思考,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评价阐发式探究或指向文本或指向现实,或两种兼有。这类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或者“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等。

解答时,概括主题,把握情感是基础,具体可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精准把握

精准把握主题或情感,可以运用解读题目法,因为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也可以运用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还可以运用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2.观点和材料密切关联

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3.因文而异,因题而异

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作出的揭示或评价。

再读高分方案4典题一中的《母亲的中药铺》(2012年高考浙江卷),回答下面问题。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 9 -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答案:(示例)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