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牧区建设进程

来源:爱够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牧区建设进程

作者:闫柄伏 于得志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12期

【摘 要】 本文以通辽市为例,阐述了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建议。要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法律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使合作组织产权明晰;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关键词】 农民、牧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问题成因;建议

本文从通辽市的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出发,以其为范例更好的了解内蒙古地区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通辽市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了解它的运行特点和运作形式,发现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今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通辽市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改革也如火如荼,通辽市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取得显著成效。到2013年,全市共有合作经济组织3590个。其中,种植业922个,养殖业1876个,农业生产资料购买171个,农产品销售100个,农产品加工16个,农业运输24个,农技服务类325个,其他156个。入社农牧民达93650人。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421个,农副产品专业协会团体会员达到719户,个体会员43691人。当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3800元。通辽市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政府、企业和村民自身的一起努力下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合作方式,发展壮大,它有其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通辽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企业创办,是由当地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头将有意愿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枢纽,是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企业的发展模式。其二,由农民和牧民一起合办,在生产方式、技术、资金上相互扶持和借鉴,采取“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其三,供销组织和基层农业服务机构领办,发挥二者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互补作用。

运行特点:一是从合作方法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到合作组织中来,但并不改变家庭财产关系,不影响自主经营,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二是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由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农牧民组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在经营管理上,当地农牧民入社和退社都是自主自愿的,实行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民主管理、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实行民主决策,重大事项由成员讨论决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辽市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发展模式,构建了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围绕专业化的生产运作,让农民劳动者参与到资金筹集中,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

其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像是一个纽带和桥梁,它将农牧民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不仅提高了农牧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质量。近几年来,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民都有可观的收入。2004年,开鲁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协会被自治区农牧业厅确立为“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佳单位”。

另外,单个农牧民的农畜产品是很难立足并且建立品牌的,在通辽市的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中,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保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力的提升,更利于在国内市场立足。

最后,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不管是在信息获取上,交通上,还是资金技术上等都是落后的。此时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起到一定的衔接作用,它推动农牧民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联合,提高农牧民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及时有效科学的解决了农牧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成为一支新生的并即将发展壮大的力量。 二、通辽市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规模小,底子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缓慢,组织松散,层次低

由于资金技术上的欠缺,通辽市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规模小,很多合作组织只有十几人,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另外成员少导致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组织不严密不成熟。而大多数合作组织仅限于本地区内部,跨区域联合的甚少,分散的经营方式使服务效率低下,辐射面小,在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方面都比较欠缺。

2、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由于国家、自治区或者是通辽市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保驾护航,它的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手续繁琐复杂,没有统一的操作程序,法人主体不明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培训机构不健全,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部分合作组织成员对专业知识及正常运行程序知之甚少,更不会去宣传和指导。在最近几年,通辽市的开鲁县等地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得到了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培训指导和扶持,组织发展相对迅速且健全。 4、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扶持不到位

在组织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中,缺乏相应的手续。在民主管理方面,理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在实际中,合作组织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撑,急需财政项目的扶持以使其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和发展。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法律地位

从2007年7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生效,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今后农牧民合作组织的注册成立、章程制定等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带领农牧民积极学习专业合作社法,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是财政方面的支持,通辽市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注册登记、应急措施、专业培训等。其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一些大型的农业机械降低税费,减轻合作组织的负担。另外,要改善对合作组织的信贷服务,降低注册登记门槛,减少登记的程序和费用。

3、健全运行机制,使合作组织产权明晰

按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的要求,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协调各类经济组织与会员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 4、抓重点,以点带面

在通辽市发展比较好的专业合作组织中,挑出典型,带头示范,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借鉴成功的经验,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其规模化的建设。

通辽市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发展仍然不是很完善,需要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努力。这不仅关乎到政府的发展创新和绩效,更关系到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更适合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通辽市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调研报告[EB/OL]njs.ndrc.gov.cn/xncjs/t20070201—115302.htm. [2]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 朱国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南京:江海学刊,2005.6. [4] 石玉香,王希玲.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5.1. [5] 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 傅晨.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7] 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2)[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8] 朱琳.农民增收要靠组织化[J].农业经济,200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