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75
·卫生论坛·
药品无菌检查中污染微生物的鉴定
张海波,李 杨
(本溪市药品检验所,辽宁 本溪 1170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药品无菌检查中污染微生物的鉴定,为药品无菌检查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时间:2016年5月~2018年9月;研究对象:7株革兰氏阳性球菌,来源于实验室环境以及无菌检查阳性样品中,借助多种技术对其进行分型与鉴定。结果 经过鉴定与分析,1株表皮葡萄球菌来源于环境,而阳性样品中包括3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沃氏葡萄球菌与1株溶血葡萄球菌。阳性样品与无菌实验环境无关。结论 药品无菌检查污染与实验室环境无关,其污染微生物可能来源于样品运输或者加工阶段。
【关键词】药品无菌检查;污染微生物;鉴定结果
【中图分类号】R9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6.175.02
随着临床用药频率的增加以及对药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升,降低药品微生物感染成为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使用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现阶段无菌药品检查方法的使用能够对最终药品是否存在感染做出评价,但是在对药品无菌检查期间可能会因为检测环境因素或者是检测过程造成药品污染,基于此,本文通过药品无菌检查中污染微生物的鉴定,为药品无菌检查提供依据,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序鉴定方法、RiboPrinter仪器鉴定后具有一致的鉴定结果,其中实验室环境中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样品鉴定结果包括3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沃氏葡萄球菌与1株溶血葡萄球菌,其中沃尔葡萄球菌菌落为奶白色,巴斯德葡萄球菌为黄色。
2.2 细菌同源性分析细菌同源性分析中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RiboPrinter仪器分型分析后,溶血葡萄球菌分型不存在差异,沃氏葡萄球菌划分为2种结果;表面葡萄球菌划分为3种结果,包括RP1、RP2以及RP3。使用16S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后,溶血葡萄球菌与沃氏葡萄球菌在基因水平差异性较小;表皮葡萄球菌可分为两组,对应RA1与RA2,多次基因测序表明,RA1与RA2在16SrRNA基因序列上仅有1个突变;DiversiLab仪器分型后,溶血葡萄球菌分为2组,沃氏葡萄球菌分为2组;表皮葡萄球菌分为三组。对葡萄球菌污染源进行分析,不同样品没有对同一种溶血葡萄球菌产生交叉污染;其中一项样品可能被沃氏葡萄球菌污染;表皮葡萄球菌方面,污染源并非来源于环境,而是来源于自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6年5月~2018年9月;研究对象:7株革兰式阳性球菌,在两个独立的无菌环境实验室内,2名工作人员独立进行无菌药品鉴定,具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要求,不同产地不同批次药物需要实施无菌检查,样品培养基为改良马丁培养基与硫乙醇酸盐培养基,且培养基中有微生物生长。将培养物划线分离,具体使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时间24 h,温度为35℃,共收集细菌6株;有一个实验环境中同样收集到1株细菌微生物,将上述7株细菌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鉴定与分析。
1.2 方法使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2)完成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提取的细菌DNA置于TE缓冲液中保存。
对7株获取的细菌微生物进行鉴定,其中细菌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方法、RiboPrinter仪器鉴定方法。按照不同方法对应仪器的操作说明完成细菌鉴定。菌株同源性分析方面采用RiboPrinter仪器分型方法、16SrRNA基因同源性分型、DiversiLab仪器分型方法[1]。所有细菌鉴定与分型均由操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完成。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1)细菌鉴定结果;(2)细菌分型结果以及污染源追溯。
3 讨 论
药品无菌检验是提高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使用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现阶段,药品无菌检测方面可采用的方法较多,比如本研究中使用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方法、RiboPrinter仪器鉴定方法以及生化鉴定方法等。上述方法中,生化鉴定方法为最基础的方法,但是在具体应用期间如果环境较为复杂,其实际应用价值将会受限。
本文研究在无菌药品检查中,使用了多种检查方法,总体取得了较好效果,不同鉴定方法在检定结果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因为不同鉴定方法在应用原理方面有着不同,在具体使用期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应用特点。其中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方法在菌株层面的分辨率偏低,这与该方法自身识别技术以及基因多拷贝特点有关;RiboPrinter仪器鉴定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高,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可靠[2]。
在药品无菌鉴定污染源追溯方面,常见的污染源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溶血葡萄球菌会污染样品,但是样品之间没有出现交叉感染;样品在污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来源沃氏葡萄球菌感染;在表皮葡萄球菌方面,实验室环境中
(下转177页)
2 结 果
2.1 细菌鉴定结果
6株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16SrRNA基因测
2019 年第 6 卷第 36 期2019 Vol.6 No.36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77
低,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在某高职院校1~3年级的护理系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即寻找真相维度得分最低且处于中等水平[2](36.2±6.3分)相同。表明实习护生寻求真理的客观性和诚实度还不够,可能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关,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3.3 求知欲在本研究结果中,护生的求知欲处于正性水平,且得分最高,有异于陈竞函[3]在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对护理本科实习生的研究结果即求知欲处于中等水平(32.26±6.43分)。这说明在本研究中临床护生对新知识和未知领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敢于尝试和接纳新事物有关。
3.4 分析能力本研究中护生的分析能力为正性水平,与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护理实习学生中的研究结果即分析能力为正性特质[4]表现(44.82±5.47分)相同。说明实习护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5 开放思想在开放思想这个维度中,护生的水平为正性。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护理专业学生中的调查结果[5]开放思想(37.19±5.84分)为中等水平不同。而与在重庆5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的研究结果[6]开放思想(42.64±5.17分)为正性水平相同。差异原因可能跟调查对象所在的地域和文化氛围有关,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多学生为少数民族,而云南和重庆同处西南地区,文化差异可导致开放思想维度的差异。
3.6 系统化能力本研究中护生的系统化能力处于正性水平,与崔妙 玲[7]对广西护生进行研究的结果即系统化能力处于正性水平(42.06±5.10分)相一致。系统化能力较高的原因可能与护生在临床上获得了比学校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关。
3.7 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在该研究中,护生的评判性食物的自信心处于正性水平,这与宁艳花[8]在某高校在校护理本科生的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即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在正性水平(41.49±5.42分)相一致,这可能与专业发展有关系,如今护理专业得到快速发展,护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将来的职业规划
怀有较大的信心。
3.8 认知成熟度
在本研究中,护生的认知成熟度维度在正性水平,与在湖南省11所护理本科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研究中得出的结 果[9]即该维度处于正性水平(40.01±7.55分)相一致。表明护理本科生已对自己的职业和行为有了正确成熟的认知,这对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都是必不可少的。
4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的寻找真相维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得分最低,对于护生而言,如果缺少寻找真相的倾向,可能会导致她遗漏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导致误诊,使患者处于危险之中。这提示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护生寻求真相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对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反思、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符合临床个案的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冬花,赵琼兰,吴艳平,等.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与自我导向
学习能力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58-260.[2] 茅 清,姚跃英,王 艳.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及影响
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6):422-425.
[3] 陈竞函,胡 荣,姜小鹰.护理本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专业
承诺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79-281.
[4] 朱芬芬,濮丽萍,张思聪.实习护生人格特征和心理状况对其评判
性思维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8):839-841.
[5] 刘继平,杨 敏,高晓馨.蒙授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及
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3):273-277.
[6] 吴 英,任 辉.护理本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与护理
临床决策能力的现状及相关性[J].护理研究.2011,25(1):20-23.[7] 崔妙玲,刘小英,蒋 云,等.实习护生伦理认知水平与评判性思
维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2015,37(5):717-719.
[8] 宁艳花,张 琳,刘国莲,等.本科护生应变能力及与评判性思维
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2):64-65.
[9] 吴德芳,罗 阳.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倾向的影响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9):72-76.
本文编辑:赵小龙
(上接175页)
得到的与样本中检出的不一样,说明环境因素不是样品的污染源。综合本文研究结果,药品无菌检查中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可互相对照,便于明确受污染无菌药品中的污染源来源。
综上所述,药品无菌检查污染与实验室环境无关,其污染微生物可能来源于样品运输或者加工阶段。
参考文献
[1] 杨 燕,孙梦家,蒋 波,等.药品无菌检查中污染微生物的鉴定
与OOS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47(12):1559-1563.[2] 陈伟盛,关倩明,朱荣峰,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微生物污染
的鉴定和溯源分析[J].药品分析杂志,2014,34(01):58-63.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