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中心设计论文

来源:爱够旅游网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以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都将世人对于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关注。

其中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身份的象征,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户外空间,满足了人们休憩、娱乐、交流的多种需求。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城市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但纵观中国很多城市的中心广场,它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和不足,譬如一味追求广场的面积大小,要有雄伟的气势,而忽略了一个广场建设的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以人为本。

对于现今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我将论文的研究范围确定为城市广场的设计指导原则及空间构成。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广场的指导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握城市空间体的分布美及倡导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场所差异性原则四项。

广场的空间构成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二者是衡量广场空间的重要指标。精神要素包括广场的使用和文脉,它们对广场的空间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物质要素包括广场的尺度、围合、高差、形态等,且它同时决定着广场空间的划分、空间的构成方式及特点等等。

最后对西安钟鼓楼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关键词:城市广场;以人为本;指导原则;空间构成

第 页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1.1.1研究内容„„„„„„„„„„„„„„„„„„„„„„„„ 1.1.2研究方法„„„„„„„„„„„„„„„„„„„„„„„„ 1.2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存在的问题„„„„„„„„„„„„„„„„„ 1.2.1广场规模失衡„„„„„„„„„„„„„„„„„„„„„„ 1.2.2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1.2.3广场缺乏人文色彩„„„„„„„„„„„„„„„„„„„„ 1.2.4广场不顾生态环境的处理„„„„„„„„„„„„„„„„„ 1.2.5广场缺少个性与特色„„„„„„„„„„„„„„„„„„„

第二章 城市广场与广场空间„„„„„„„„„„„„„„„„„„„„„

2.1广场的概念与类型„„„„„„„„„„„„„„„„„„„„„„ 2.1.1广场的概念„„„„„„„„„„„„„„„„„„„„„„„ 2.1.2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2.2广场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2.2.1广场空间„„„„„„„„„„„„„„„„„„„„„„„„ 2.2.2广场空间的特性„„„„„„„„„„„„„„„„„„„„„

第三章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

3.1广场空间的物质要素„„„„„„„„„„„„„„„„„„„„„ 3.2广场空间的精神要素„„„„„„„„„„„„„„„„„„„„„ 第四章 城市广场设计指导原则„„„„„„„„„„„„„„„„„„„„

4.1以人为本原则„„„„„„„„„„„„„„„„„„„„„„„„ 4.2美与创新原则„„„„„„„„„„„„„„„„„„„„„„„„ 4.3生态可持续原则„„„„„„„„„„„„„„„„„„„„„„„

第 页

4.4场所差异性原则„„„„„„„„„„„„„„„„„„„„„„„ 第五章 西安钟鼓楼广场调研„„„„„„„„„„„„„„„„„„„„„

5.1钟鼓楼广场区位分析„„„„„„„„„„„„„„„„„„„„„ 5.2钟鼓楼广场功能结构分析„„„„„„„„„„„„„„„„„„„ 5.3广场人流性质组成„„„„„„„„„„„„„„„„„„„„„„ 5.4广场小品分析„„„„„„„„„„„„„„„„„„„„„„„„ 5.5现阶段钟鼓楼广场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3.1存在问题„„„„„„„„„„„„„„„„„„„„„„„„ 5.3.2解决对策„„„„„„„„„„„„„„„„„„„„„„„„

第 页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它在西方城市中作为景观设计节点,并以“客厅”的形式存在。而在中国,城市广场更加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主意识。由于千年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广场在空间表现上较为内向型,缺乏对外的交流以及精心的设计。这是与西方的城市广场最大的差异。

而目前,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在建筑围合界限上没有深入考虑;在景观设计细节上没有细细推敲;一味追求广场的规模,而忽视空间感受。因此,此选题不仅加深了对多角度影响下的设计学的认识,还能根据现存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究,进行改进设计,使广场空间更加为人民服务。 1.1.1研究内容

将从理论和实际调研两个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研究,对广场空间的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以西安钟鼓楼广场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各要素出发,分析该广场设计上的利弊,并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 1.1.2研究方法

采用以收集可靠地资料为主,现场拍摄照片为辅,统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有三点内容:

1.分析及归纳我国城市广场空间建设问题。

2.搜集有关城市广场空间相关资料,包括期刊杂志、优秀论文及网上的资料等等。

3.采用理论文字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观察钟鼓楼广场空间组成要素及变化,并进行详细地分析,提出改造建议。

第 页

1.2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存在的问题

1.2.1广场规模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广场作为人们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场所,它的设计则变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城市广场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脱节,缺乏自身合理、合适的定位。一些市政建设者好大喜功、贪大求全,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追求“档次”,强调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如图济南的泉城广场足足有26.07hm²。这样的建设务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如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产生空旷的感觉;不具亲和力围合感等等。 1.2.2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不仅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 1.2.3广场缺乏人文色彩

有些城市广场过分强调展示性和纪念性,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公民的最基本的需求。广场缺乏人情味,交流场所和休憩空间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显示出景观对于人性和公民性关怀的缺乏。 1.2.4广场不顾生态环境的处理

第 页

有些城市广场在设计上不顾生态环境,忽视了乡土植物的重要性,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景观效果,而忽视乔木、灌木的种植。这种重草轻树的行为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灌溉,而且造成了在酷热的夏日里广场“无人光顾”的尴尬景象。 1.2.5广场缺少个性与特色

有些城市广场缺乏对于场地和地域的理解和尊重,盲目跟风,忽略了对城市地域文化的探寻和挖掘,使得广场景观雷同,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篇一律,俗不可耐。这种景观往往因缺乏特色性和地方风格而无法使公民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广场设计只是表面形式而已,缺少个性与特色。

第二章 城市广场与广场空间

2.1广场的概念与类型

2.1.1广场的概念

“广场”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议政和市场的概念。在那时,广场的含义是简明的,是为人们进行庆典与祭祀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而在中国,由于文化的差异,对其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宋培抗认为“现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绿地等均可列为城市广场系列”。

李泽民认为“城镇广场是指建设在城市总平面布置上,一般没有被房屋占用,而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社会公共用地部分”。

总的来说,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特定意义、配置有一定设施、具有一定功能的围合的开始空间,它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的一部

第 页

分,承担了城市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 2.1.2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场,应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如北京

天安门广场。 北京天安门广场 2、集散广场

供大量车流、人流集散的各种建筑物前的广场,一般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应在规划中合理地组织交通集散。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广场的特性使车流和人流能通畅而安全地运行。

站前集散广场包括航空港、车站、码头等前面设置的广场。在设计中要根据站前广场车流和人流的特点统一布置,尽量减少人车之间的干扰,如站房的出入口要与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车站、出租汽车站、停车场等一起安排,以减少主要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当车流与人流都很繁重时,可修建地道或天桥使旅客直接从站房到达公共交通设施的站台,不受其他车流干扰。如火车站的出入口

可与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车站在地下换乘,以减少旅客携带重物多次上下,缩短换乘距离,减少人流与车流的交叉。站前广场的建筑除站房和上述交通设施外,还应安排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邮电局、餐厅、百货店、旅馆 等,并适当布置绿

第 页

南京火车站广场 化。站(港)前广场是旅客进入城市的大门,交通方便、服务设施周到,建筑形式协调,会使人们对城市产生良好的印象。 3、交通广场

为几条主要道路汇合的大型交叉路口。常见形式为环形交叉路口,其中心岛多布置绿化或纪念物以增进城市景观,如长春市人民广场有六条道路相交,中心岛直径220米。

城市跨河桥桥头与滨河路相交形成的桥头广场是另一种形式的交通广场。当桥

头标高高出滨河路较多时,按照交通需要可做成立体交叉。 长春市人民广场 4、纪念性广场

建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如塑像、纪念碑、纪念堂等,在其前庭或四周布置园林绿化,供群众瞻仰、纪念或进行传统教育,如南京中山陵广场。设计时应结合地形使主体建筑物突出、比例协调、庄严肃穆。罗马圣彼得广场是比较著名的纪念性广场。

罗马圣彼得广场

5、商业广场

为商业活动之用,一般位于商业繁华地区。广场周围主要安排商业建筑,也可布置剧院和其他服务性设施;商业广场有时和步行商业街结合。城镇中集市贸易广场也属于商业广场。

第 页

2.2广场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2.2.1广场空间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写道:“空间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建筑空间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因此,他认为此三者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城市广场空间如同室内空间一样,它的组成可分为“底面”、“边围”、“顶”、“家具”。一般来说,广场的“底面”就是地表,它常常是自然或人工的地形,“边围”指围合底面的实体。天空可看作是广场的“顶”。广场的装饰物或小品则构成了广场的“家具”。

2.2.2广场空间的特性 1、广场空间是城市文脉的延续 2、空间使用的多功能性 3、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4、空间的领域性

第三章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

3.1广场空间的物质要素

1、广场的形态与空间

广场空间形态可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两类,现今广场多为平面型。它具体是指步行、车行、建筑出入口、广场铺地等均位于一个水平面上,或略有上升和下沉的广场形式。

不论是这两个中的哪一种,它们的底面形态基本总结为以下五种:矩形、

第 页

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

卢卡集市广场 圣吉米亚诺集市广场

旺多姆广场平面图 旺多姆广场

2、广场的高差与空间

高差是广场底面在竖向上的变化,它一般产生于现有的自然因素,也可能被有目的地设置,它对空间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广场底面的高低变化有两种类型:斜坡和台阶。(如右图)

3、广场的围合与空间 罗马市政广场入口大台阶

广场中适宜、有效的围合可以很好的塑造广场空间形体,使人产生向心、聚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创造安定的环境。围合广场空间的要素可以是建筑物,也可以是树木、地面、柱廊等。 4、广场的尺度与空间

第 页

尺度是以人的自身尺寸与其他物体尺寸之间所形成的特殊比关系。由于尺度取决于人的感受,因此在一个大型广场或一个小型广场上的空间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大的广场空间会显得不惬意、空旷;过小的广场则会产生拥挤和压迫感。

3.2广场空间的精神要素

1、广场的文化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更应该体现这个城市独有的特色,体现其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摆脱千场一面、个性不突出的弊端,融入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整合文化关联,创造出一个属于城市自己的广场空间。 2、广场的使用与空间

创造多层次、地域化的空间变得尤为重要。

第四章 城市广场设计指导原则

4.1以人为本原则

首先要考虑人的活动,考虑人活动时对空间的感受,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

其次,具有一定的人性化,要有亲和力,就是说能让人感觉到舒适。这个方面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行为需求:包括有关休憩、有关运动、有关年龄需求。 (2)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放松。

4.2美与创新原则

第 页

广场除了要适应人的需要,同时还应是美得载体。

4.3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发展。诸多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这也适合于城市广场的设计。

4.4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第五章 西安钟鼓楼广场调研

5.1钟鼓楼广场区位分析

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钟鼓楼广场的区位分析。 宏观分析:钟鼓楼广场位于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之间,地铁2号线南北横贯西安市区,它位于钟楼站西北,集商业娱乐观赏于一身,可谓是西安市

的对外客厅。

区位分析宏观图

中观分析:广场位于西安市东南西北条主干道的

交汇处,现在已基本形成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竹笆 区位分析中观

第 页

市、德福巷、书院门、碑林,北至化觉寺、清真寺的旅游中心。

微观分析:广场位于西安市的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丰富多样的商业建筑为广场引进了大股人流,为人民的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很好的带动了钟鼓楼

附近的经济发展。 区位分析微观图

5.2钟鼓楼广场功能结构分析

钟鼓楼广场由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北侧的下沉式商业步行街、靠北的关中传统风格商业建筑、鼓楼西南侧的小型地面停车场共六部分组成,其中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和下沉式商业步行街构成了整个钟鼓楼广场的主体核心。

1、下沉式广场

下沉式广场的出现将整个钟鼓楼广场分割成不同层面的一大一小两个广场。它的出现打破了钟鼓楼广场原有的空旷感与因而产生的视觉的单一感,垂直高差的空间分割手法的使用不仅在空间与视觉效果上给予游客巨大的落差变化,更创造了地下商城这一的独特的商用空间使得整个广场的空间出现了新的拓展功能与价值的增益。

第 页

这是一个交通广场,是人们从钟楼盘道进入地下商城的要道。通长的台阶增强了这个下沉式广场的开放性,交通与观赏的两用性使得游客在浏览途中能够随时随地的欣赏到钟楼与鼓楼的雄壮,以及留意到下沉式广场中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直角三角的空间造型斜边与钟楼盘道的其他面进行呼应,也正好暗合地下盘

道八边形的形体要求,更使得这个下沉式广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引导着游客的走向,并将游客留在其间,使得下沉式广场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场所。

广场中的星巴克造型独特美观,功能布局合理,为人提供舒适放松的休息环境。外观简

洁,风格统一,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实现仿古的主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下沉式商业步行街

地下商业街为东西走向,是联系钟楼与鼓楼观景台的重要纽带。东头由地下

商城的外墙与北侧的高台围合,直面鼓楼的巨大落差更突出了其雄浑厚重的气势;西头由坡道缓缓上升,由东向西不断的拉近与鼓楼的水平与竖直距离,使人渐渐体味到鼓楼的亲切与慈祥。南侧有多处地下商城的入口,北侧却是许多中小型的商铺,

南边现代化大商城的入口与背面小商铺关中窑洞风格的门面使得人们在通过商业步行街时古今同存,现代风格与民族特色相映,矛盾与统一在此完美体现。而四米的开间舒缓了东西向狭长的通道,使其步行尺度更加合理,空间更加亲切。 3、绿化广场

第 页

广场以网格草坪为主基调,草坪的四角各设石凳一个,相邻的“田”字草方格四角的石凳相对,从而在宽阔的广场上虚拟的围合出一个可供人坐赏美景的怡人空间。草坪北部则略微下降了近八米侧宽的范围,成排的圆石櫈与石板组合成了独立的带状休息空间,高度的差别削弱了外界的喧嚣,相对安静的环境成为了游客把酒抒怀的好场所。整个广场的设计中都流露着秦风秦韵,浓郁的文化内涵使得来访的游客与市民产生了共鸣式的归属感。

5.3广场人流性质组成

■外地人群——目的旅游

■本地人群——目的穿行

■本地人群——目的日常休憩

经调查,钟鼓楼广场人流早晨7点到9点,中午11点到14点,晚上7点到21点居多。早晨多有当地附近居民在此晨练、散步(以老人居多)以及流浪汉在此暂时休息中午、晚上多为异地游客、进行游览观赏、休闲娱乐。

5.4广场小品分析

第 页

正对入口的泉塔造型与古代建筑屋顶“四角攒尖”相符合,与钟楼的尖顶相呼应。

西广场的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使广场的景观更丰富,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

5.5钟鼓楼广场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和它的解决对策

5.5.1成功之处

1、突出钟楼与鼓楼的形象,不破坏其古朴的韵味;

2、提供一个城市中心的绿色文化广场,供市民游玩,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市中心环境质量;

3、改善市中心的交通情况,解决行人与车辆分流的问题

4、在市中心建设大型现代化商业区,满足市民消费的要求,体现西安国际化都市的地位;

5、通过商业化建筑,筹集解决该广场建造资金。 5.5.2存在问题

1、公共设施不完善; 2、硬质铺地导向性不强; 3、广场中供人休息的座椅缺少; 4、泉塔四周的石凳利用率低;

第 页

5、无障碍通道太过隐蔽、狭窄; 5.5.3解决对策

1、增加方向标识,改用不同种类铺地; 2、增加座椅; 3、增加无障碍通道。

第六章 结语

通过这次对广场资料的收集及实地调研,我知道了城市广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绝非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现象和人工构筑物,它已同人们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设计一个广场时不能只简单的考虑体量等这些表面上的因素,而是应处在特定的环境下,包含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继承。同时还要注重广场文化内涵的建设,以人为本,使人们能充分享受。

第 页

参考文献

[1]王晓俊编著,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赵红梅,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王珂,夏键,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7]王富臣,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J],华中建筑,2000

[8]王发堂,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 [9]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 [10]城市广场,百度百科

第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