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28卷第2期 20 1 2年3月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0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0LOGY COLLEGE Vo1.28.NO.2 Mar.2Ol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王维坚,张一,余平 (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工程分院,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吉林工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中,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 培养方案的形成、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实施了改革与实践,不仅加强了特色专业的建设,而且对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收稿日期】2012—03.16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12)02—0113—03 【作者简介]王维坚(196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工程分院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吉林工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年被遴选为国家第二批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181), 2011年又被确立为“十二五”特色专业。2007年起按照《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 见》的要求,我们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引人现代教育思想,并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和科学 教育思想,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根本,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理论教学 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学条件建设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 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由于我院是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生产一线。因此在特色专 业建设中,注重结合行业需求及吉林省地方食品产业发展,面向全产业链,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技术应 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 生个性发展,坚持注重实践、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的原则。 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的逻辑关系,按照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特点,找 出该类人才应具有的四项基本能力,分析、分解能力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然后按照能力要求 知 识要求一素质要求的次序,由外而内地构建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见图1)。 2.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原则,构建人才培养规格体系;遵循‘课程体系相对稳定、 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原则,牢牢把握市场动态和食品学科的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增强实践教 学,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训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并探索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培养机 制。 面向吉林省支柱产业和地方食品工业,牢牢把握‘学以致用”的内涵,构建‘‘基础牢固、应用灵活、支撑发 展”的课程体系,搭建五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能力培养系统 化、知识结构发展化、素质教育全程化”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 113 ・ 图1 人才培养规格的形成 3.培养体系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制定的规范为参考,以实现知识结构、工程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相结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原则, 回 回 困 图2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逐一分析,将每门课程整理为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个知识 点构成,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重新梳理知识单元,并重构部分课程,选出对学生未来 专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知识点,形成跨课程的知识网络,整体知识网络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开 放性。构建了“基础牢固、应用灵活、支撑发展”的课程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培养体系的结构 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共1156学时,70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必修部分包括:大学英语、体育、 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选修部分涉及现代社交礼仪、创业培训等课程。 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832学时,53.5学分,占总学分的27%,其中必修部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等课程;选修部分包括:食品专业导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 品原料学、食品包装学等课程。 专业课。专业课共436学时,35.5学分,占总学分的18%,其中必修部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安全与质 量管理、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等课程;选修部分包括:食品添加剂、焙烤食品工艺学、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 企业管理等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共62学分,占总学分的33.4%,其中集中实践环节39.5学分,占总学 分的20%。包括: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 (2)近几年培养体系的主要发展变化情况 ・114・ 以能力为导向重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全面育人。选择对学生专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 备》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九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重点建设,按能力导向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 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体系,并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多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承担 类特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任务,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协调性,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等课程从专业必修课划出列人专业选 修课,使专业必修课程不涉及具体的食品类别,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符合当代食品行业、企业对学生 知识结构的要求。 增设专业选修课,课程数量从5门增加为23门,并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 和食品专业外延三个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灵活选修。 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的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基础上,增设了多个综 合实训周、创新教育、行业专业讲座、行业社会调查、职业资格鉴定等实践环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渐进 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表1 近四年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 三、实践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1.成效 (1)30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通过大量行业调研和岗位分析,在行业人士直接参与下,确定“能力培养导向”的专业建设方针和人 一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二是从能力培养出发,建设‘‘基础稳固、应用灵活、支撑发展”的课程体系;三是整合校内 外资源,搭建五个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形成一批专业建设成果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设国家 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公开出版教材7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完成省级 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 (3)学生受益 近年来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不断增加,录取分数及生源素质在逐年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 保持在93%以上,这说明本专业的影响力、社会认可度正逐步增大。毕业生调查表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2.几点思考 第一,“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对应用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发展性提出了较高 的要求,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一个周期后,应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状况,考察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 并及时修改。 第二,在专业建设中,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企业人员对高等教 育教学规律的熟悉度不够,教学过程往往经验性强而科学性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形成高校对企业教学人员 的规范和定期培训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王维坚,余平,张一,等.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 [2李元元.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7). [3】张子照,朱晟利.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责任编辑:樊保臣] ・1l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